1916年6月5日深夜,时任北洋政府总统的袁世凯病情危急,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接到电话之后,马上赶到位于中南海的居仁堂,他们要在袁世凯去世之前聆听遗嘱。
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不仅是北洋政府的四位核心重臣,同时也是袁世凯最为信任的人物。
刚一走进居仁堂的大门,徐世昌等四人来不及与袁家人打招呼,直接走向了袁世凯的卧室。只见袁世凯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显然已经时日无多了。
在四人当中,徐世昌的年龄最大,威望也最高,因此他走在最前面。
看到徐世昌等人前来,袁世凯有气无力地开口说:“菊人(徐世昌)来得很好,我已经是不中用的人了!”
徐世昌连忙安慰说:“总统不必心焦,静养几天自然会好。”
由于是特殊时期,袁世凯的病情危在旦夕,徐世昌也不能光说一些客套的话,毕竟他这次是为接受遗嘱而来的,这关系到北洋政府的下一任总统由谁接任。
因此,停顿了一下之后,徐世昌接着说:“总统有话早点安排出来也是好的!”
虽然这句话说得有些委婉,但袁世凯的脑袋还是清醒的,他当然能够听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交待一下去世之后让谁来当总统的职务。
当时的北洋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袁世凯在临死之前,确实需要交代清楚下一任接班人。
1、北洋政府面临的外患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不顾外界的强烈反对,宣布恢复帝制,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并将这一年改为洪宪元年,准备于1916年1月1日登基称帝,史称洪宪皇帝。
于是,以唐继尧和蔡锷为首的云南护国军政府,在昆明发布“讨袁”檄文,陈列了袁世凯的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联合起来,讨伐袁世凯的复辟行径。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和湖南等地纷纷响应,相继脱离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宣布加入护国运动。即使其它一些没有宣布独立和加入护国运动的省份,也开始各自自谋出路,不再听从北洋政府的号令。
2、北洋政府面临的内忧
与面临的外患相比,更加让袁世凯担心的是内忧,因为北洋政府内部在围绕“由谁执掌北洋政权”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严重分歧。
看到全国多个省份纷纷加入“讨袁”运动,许多北洋将领意识到袁世凯的大势已去,开始与袁世凯划清界限。还有一些曾经被袁世凯视为亲信的将领,为了谋求自保,迫于外界的压力,只好公开举起“反袁”的旗帜。
1916年3月19日,在江苏督军冯国璋的牵头之下,联合山东督军靳云鹏、江西督军李纯、浙江督军朱瑞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他们五人联名发出了一份“密电”,要求袁世凯“迅速取消帝制,以安人心”,史称“五将军密电”。
冯国璋是袁世凯手下最为得力的大将之一,立下过汗马功劳,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
正是由于冯国璋在外地手握重兵,当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时候,最不放心的人就是冯国璋,在对他加以戒备的同时,还对他严密封锁消息。
直到外界关于“袁世凯要当皇帝”的传言越传越广,冯国璋接受袁世凯召见的时候,他试探性地问道:“外面传说大总统欲修改帝制,请预为秘示,以便在地方上着手布置。”
袁世凯严肃地回答说:“你和我在一起多年,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思嘛!我绝无当皇帝之心,袁家没有超过60岁的人,我今年已经58岁,做皇帝能有几年……”
可是,冯国璋还是有些不放心,又说了一句:“是啊,南方流言纷纷,都是不明白总统的心迹,不过到了将来中国转弱为强,天与人归的时候,虽然大总统谦让为怀,就怕推也推不掉啊。”
听完这句话,袁世凯的神情肃然,大声说道:“这是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经让他在那里购置一些产业,若是有人逼我,我就到那里当寓公,从此不问国事!”
事实上,当时的袁世凯已经在为登基称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冯国璋面前,却又表现出另外一副坚决的态度,可见袁世凯对冯国璋的防范之深。
听了袁世凯的一番表白,冯国璋对此深信不疑,他还特意找来媒体记者,将袁世凯的表态公之于众,以打消外界的种种质疑。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承诺,袁世凯后来登基称帝,冯国璋才会极度不满,甚至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所以,他成为北洋政府中首先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高级将领,并联合其他四省督军签署“五将军密电”。
很快,这份“五将军密电”几经辗转,落到了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的手里。
但是,袁克定并不敢直接把“五将军密电”交给袁世凯,他担心袁世凯看到内容之后承受不住。于是,他找到时任直隶巡按使朱家宝,将这份“五将军密电”先交给朱家宝,由朱家宝转交给袁世凯。
根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看完“五将军密电”的内容之后,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这些人全部都是手握重兵的将领,皇帝的位置必定难以坐稳。
3月22日,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之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还命令秘书张一麟起草了一份布告,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国体,停止筹办所有有关登基称帝的事宜。
两天以后,随着《撤销帝制令》的发布,袁世凯蓄谋已久的中华帝国正式流产,但他依然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从5月开始,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高调宣布陕西独立。随后,袁世凯最为信任的四川督军陈宧(yi),也宣布四川独立,这件事情给袁世凯带来了致命打击。
除此之外,陈宧还公开宣称:“我要代表所有四川人,与袁项城(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告绝。”
根据当时在袁世凯身边工作的亲历者的回忆,袁世凯读了陈宧的通电,得知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之后连连说道:“人心大变!人心大变!”
5月29日,湖南督军汤芗铭又发布通电,宣布湖南独立,无疑是在袁世凯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这份通电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世凯本来就患病在身,再加上怒火攻心,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因此,6月5日深夜,就在袁世凯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刻,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紧急来到中南海的居仁堂,来接收袁世凯临死之前的遗嘱。
当徐世昌说出“总统有话早点安排出来也是好的”一句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袁世凯,有气无力地说出了两个字:“约法”。
徐世昌等人立马明白了袁世凯的意思,那就是按照“约法”来确定下一任总统的人选。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存在两部“约法”:
一部是孙中山在民国元年(1912年)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民元约法”或“旧约法”。
另一部是袁世凯为了实行独裁专制,在民国三年(1914年)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简称“民三约法”或“新约法”。
面对这两部“约法”,袁世凯也没有具体说明要遵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要遵循《中华民国约法》,徐世昌等人陷入了困惑……
然而,通过袁世凯之前的种种行为来看,甚至使用武力镇压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西南护国军,由此可以判定,他更加重视《中华民国约法》。
当袁世凯说完“约法”之后,站在一旁的袁克定又补了一句“金匮石室”,并且得到了袁世凯的默认。
因此,徐世昌等人更加可以确定,袁世凯所说的“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
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
而在《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九条当中规定:
“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在“副总统接任”的这个问题上,两部“约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中的《大总统选举法》中规定:“大总统缺位时,以副总统继任,至本任期满为止。”
《中华民国约法》当中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则规定:“大总统因故缺位时,由副总统代行职权,代理期限为三天,应在三天内组织选举会,选出总统。”
所以,根据《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的规定,大总统去世以后,应当由副总统暂时代理三天的大总统职务。而且,必须要在三天之内组织选举会,通过选举的方式选出新一任大总统。
除此之外,《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还规定,下一任大总统的人选,由现任大总统推荐三个人,并把三个人的名字写在“嘉禾金简”之上,然后藏在“金匮石室”。同时,“金匮石室”配有三把钥匙,分别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和国务卿各拿一把,平时不得擅自开启,要在选举新一任大总统之前拿出来交给选举会。
6月6日上午10时40分,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居仁堂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死之前,他用仅存的一点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他害了我!”
究竟是谁害了袁世凯,随着他的去世,也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
袁世凯死后,留下了一个处于战乱之中的北洋政府,也留下了一大堆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让谁来接手袁世凯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让谁来接任大总统。
无论《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当中的相关规定是否行得通,既然袁世凯临终之前这样交代,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也不能违背他的遗愿,只好去打开金匮石室,从“嘉禾金简”上所写的三个名字当中选出一位做大总统。
金匮石室位于中南海的万字廊内,根据《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的规定,三把钥匙分别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和国务卿掌管,只有这三个人才有资格打开金匮石室。
可是,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已经去世,徐世昌和段祺瑞虽然当过国务卿,但他俩根本就没有见过什么钥匙,剩下一个就是时任参政院院长的爱新觉罗·溥伦了。
自从1914年9月,黎元洪辞去参政院院长以后,袁世凯就任命爱新觉罗·溥伦接任参政院院长一职。由于洪宪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参政院并没有真正组建起来,所以,爱新觉罗·溥伦的手里也没有钥匙。
其实,金匮石室只是袁世凯精心设计的一套“秘密立储”的方式,但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由于情况紧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经过讨论,从袁家人手里要来了钥匙,从而打开了有些神秘的金匮石室。
随着金匮石室的打开,不大的空间里面放置有一个黄布包裹,解开包裹,一张金色的“嘉禾金简”呈现在众人面前。
“嘉禾金简”上方写着“兆民托命”四个大字,中间写了三个名字,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据说,“嘉禾金简”上面的名字原本只有袁克定一人,后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以后,就不再打算由袁克定接班,瞒着袁克定偷偷修改了“嘉禾金简”,将袁克定的名字改为了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但是袁克定并不知道“嘉禾金简”已经修改,所以在袁世凯交待后事的时候,他还专门提了一句“金匮石室”的事情,继续做着“父死子继”的美梦。
名单上的三个人,有两个就在现场。
徐世昌曾经帮助袁世凯训练新军,从名声和威望来说,徐世昌是北洋政府当中的二号人物,仅次于袁世凯。段祺瑞时任国务总理,掌握着北洋政府的实际权力,是袁世凯手下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派系称为“皖系”。
“嘉禾金简”上的三人名单当中,还有一个人不在现场,他就是写在第一位的时任北洋政府副总统黎元洪。
由于黎元洪不属于北洋政府的嫡系人物,所以袁世凯病情危急的时候,就没有通知他前来中南海接收遗嘱。
根据《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的规定,大总统去世或者发生意外,应当由副总统代理行使大总统的职权,代理期限的时间为三天。在此期间,要通过召开选举会,从“嘉禾金简”上的三人名单中选出来一位,接任下一任大总统的职位。
而选举会的组成,按照正常来说,是由五十位参政院的人员和五十位立法院的人员组成。
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行不通。
这是因为,由于袁世凯之前急于称帝,参政院还没有真正组建起来,立法院更是还没有来得及组建,相当于是两个空壳机构,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成立选举会。
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的心里非常清楚,若是按照袁世凯制定的这套总统选举规则,根本无法正常实施。再加上当时国内“讨袁”的严峻形势,他们认为,在特殊时期之下,不能再按照这套流程办事,必须尽快确定总统的人选。
徐世昌身为北洋政府的元老人物,名字也在“嘉禾金简”之列,但他手里没有兵权,自知不具备当大总统的实力,于是就主动放弃了。
过了一会儿,徐世昌缓缓地说道:“根据约法,应该让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的位置。”
徐世昌留了一个心眼儿,他和袁世凯一样,也没有具体说明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中华民国约法》。其实,无论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中华民国约法》,都应该由副总统黎元洪暂时接替。
然而,由于时任国务总理段祺瑞还没有表态,徐世昌担心他会有竞选总统的想法,于是就说了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最后还是取决于国务总理。”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又聚焦在了段祺瑞的身上。
段祺瑞平时并不善于言语,尤其是在这种大事面前,他深知不能多说话。其实,此时的他早就与冯国璋达成了一致意见,让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的位置。
虽然段祺瑞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但他并不着急表态,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一句:“很好!”
直到这个时候,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邀请副总统黎元洪前来就职。
袁世凯的遗体已经停放在了春耦斋,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分别打电话给北洋政府各个部门的总长或次长,或者各个部门的相关人物,一共约有二十多位官员,一同向袁世凯的遗体进行三次鞠躬。
在这些高级官员当中,段祺瑞看到了教育总长张国淦(gan),他得知张国淦与黎元洪是同乡,而且平时两人的关系比较密切,于是连忙走上前说道:“张部长,我们一同去看望副总统黎元洪。”
就这样,张国淦也不知道段祺瑞的目的是什么,但又不好意思张口询问,从而稀里糊涂的坐上了段祺瑞的汽车。
黎元洪居住在北京东城东厂胡同一号的一处大宅院里,这里曾经是晚清时期两广总督兼内阁学士瑞麟的府邸。
黎元洪对于袁世凯称帝的事情非常反对,甚至还辞掉了北洋政府中所有的职务,连工资和办公经费都不要了。为了防止袁世凯的迫害,他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读书、看报、写字等方式打发时间,仿佛与外面隔绝了一般。
从性格上来看,黎元洪与段祺瑞有些相似,不善于言辞,尤其是袁世凯宣布称帝以来,他更是深居简出,沉默寡言。
突然听到段祺瑞和张国淦登门拜访,黎元洪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但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只好将他们请进屋里。
然而,尽管黎元洪和段祺瑞、张国淦相对而坐,却是一言不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就连“倒一杯茶”之类的话都没有吩咐下人去做。
见此情景,张国淦有些按耐不住了,想要主动开口说话,打破这种僵局。但又转念一想,自己只是一个陪同者,段祺瑞和黎元洪才是这次会面的主角。而且,两位大人物心里想的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干脆直接坐着不说话。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左右,屋子里的气氛依然死寂沉沉,段祺瑞突然站起身来,向黎元洪行了一个鞠躬礼,表示告辞离开。
黎元洪随之也站起身来表示送客,自始至终,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
张国淦陪着段祺瑞走出大门口外,即将上车的时候,段祺瑞说道:“张部长,副总统方面的事,请你多多招呼!”
听完这句话,张国淦有些懵圈,他也没去多想,随口问道:“那么国务院的事情呢?”
段祺瑞回答道:“有我!”
说完这句,段祺瑞立即坐上汽车,扬长而去……
看着段祺瑞的汽车越走越远,张国淦站在黎家的大门口,他大致能够揣摩出来段祺瑞的心思。他又进屋去见黎元洪,将袁世凯的临终遗言,以及“嘉禾金简”上的内容全盘说了出来。
在张国淦的眼里看来,袁世凯去世以后,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的职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况且,蔡锷等人组建的西南护国军,也都表达了让黎元洪接任大总统的意思,大总统之位非黎元洪莫属。
当得知段祺瑞是来邀请自己担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的心里又喜又忧。
根据黎元洪的女儿黎绍芬后来的回忆:
“袁世凯死了以后,黎绍芬听说袁世凯生前留下的总统继任人选名单上写了三个人,就对父亲讲:“第一个名字是您,当然是您应该做大总统”。黎元洪回答说:“副总统当然应该继任大总统”。”
从黎元洪的言语当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有一些得意的样子,但让他感到忧愁的是,手里没有兵权和枪炮,就很难在北洋政府中树立权威,恐怕连国务总理段祺瑞都号令不动。
这个消息毕竟是从张国淦的口中转述的,段祺瑞本人并没有亲自说明来意,所以黎元洪的心里还是没有底气。
这一天很快到了晚上,张国淦也没有离开黎元洪的家里,两个人聊了许久,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段祺瑞是否真心会让黎元洪担任大总统”。
然而,在不了解外界风声的情况下,黎元洪和张国淦也无法预测最终的结果。
在兴奋的同时,黎元洪也不免担心起来,他认为,自己在北洋政府当中势单力薄,段祺瑞和徐世昌等人让自己就任大总统的宝座,会不会是一个圈套呢?
深夜时分,黎元洪依然无法入睡,他突然接到了陆军次长蒋作宾打来的电话。蒋作宾说:“外面的情形很不好”,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蒋作宾与黎元洪也是湖北老乡,他这是在提醒黎元洪要多加注意,但至于是哪方面不好,他并没有在电话里说明白,必然是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的事情有关。
黎元洪的内心变得不安起来,他请张国淦往国务院打电话,问问段祺瑞究竟是什么意见。但是,电话另一头的副官接到电话却说:“总理现在的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工夫接听电话”。
副官只说了一句就匆匆挂断了电话,黎元洪顿时感觉情况不妙,只好再次要求张国淦拨打电话,这次得到副官的回复是:“你如果有要紧的事,总理请你当面来谈”。
在黎元洪的催促下,张国淦连夜来到国务院,却看见段祺瑞的办公室里挤满了高级军官,他们都一致反对让黎元洪当大总统,转而推举徐世昌或者段祺瑞当大总统,甚至还推举冯国璋当大总统。
通过再三思考,徐世昌和段祺瑞等人认为,只有让黎元洪接任大总统的位置,既有法理上的依据,又能让宣布“讨袁”的省份取消独立,实现国内和平,同时还能保障自身的实际利益。
面对众多高级将领苦口婆心的劝说,段祺瑞的计划是,反正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在自己手里,而黎元洪并不是北洋集团的人物,即使让他当上大总统,也是一个“光杆司令”。
看到段祺瑞的办公室里面一片混乱,张国淦站在门口也不敢进入,段祺瑞抬头看见他之后,就把他单独领进一间屋子里,他马上说道:“副总统让我过来问问这边的情况?”
段祺瑞的神情严肃,大声说道:“天大的事情由我姓段的一力承担,与姓黎的不相干。”
张国淦本来想要打听一下如何安排黎元洪就任总统的情况,还没有来得及张口,就听见段祺瑞愤怒地说了一句:“他要管,就让他去管。”
说完,段祺瑞就走出了房间……
张国淦又一次返回黎元洪的家里,此时的黎元洪正在屋里来回踱步,便挑一些好话说给黎元洪听,让黎元洪舒心了许多。
尽管已经证实段祺瑞决定让黎元洪当大总统,但具体什么时候举行就职典礼,以及典礼上的工作安排,段祺瑞都没有明确说明。
6月7日早上,张国淦再次来到国务院,在办公室见到了段祺瑞。
陶菊隐先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情景:
“段祺瑞把一份已经拟好的通电文稿交张国淦观看,文稿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张国淦见其中有这样几句话:“黎公优柔寡断,群海包围,东海(徐世昌)颇孚人望,但约法规定大总统出缺时,应由副总统继任。”看到这几句话,张国淦提出建议说:“做人情就索性做到底,不要让受人情的人感到不痛快”。段祺瑞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提笔将这几句话删掉。”
张国淦向黎元洪转达了“段祺瑞拥戴黎元洪就职总统”的话,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实行责任内阁制度,由国务总理主持北洋政府的事务。
黎元洪自知手里没有兵权,只好被迫答应段祺瑞的条件,先当上大总统再说。
这一天的下午15时,国务院公开发布了袁世凯死前留下的“遗令”:
“依《约法》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本大总统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副总统恭厚仁明,必能弘济时艰,奠安大局,以补本大总统之缺失而慰全国人民之望。”
其实,这份“遗令”是徐世昌与段祺瑞共同起草的,从内容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引用的是《中华民国约法》。
随后,段祺瑞又以国务院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一份通电:
“袁大总统以本月六日因病去世,业经遗令依《约法》第二十九条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权。各省地方紧要,务望以国家为重,共维秩序,力保治安,是为至要。”
黎元洪之所以能够当上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并不是通过选举会从“嘉禾金简”名单中选出来的,更像是段祺瑞“直接任命”的。
或许,段祺瑞是想通过这份布告,让黎元洪和北洋政府的高级将领明白,黎元洪是由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必要的时候一样可以将他拉下来。
无论这件事情的背景有多么深,总而言之,在徐世昌和段祺瑞的“拥戴”之下,黎元洪就这样接替了袁世凯的位置,当上了中华民国的第二任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