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次创业,商圣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家,被誉为“商圣”。
青年时期,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年轻时曾在楚国为官,但由于不满楚国的政治腐败,他离开了楚国,前往越国。
在越国,范蠡遇到了越王勾践,并成为了他的谋士。当时,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成为了吴国的俘虏。范蠡建议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最终实现复国。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成功地复国,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范蠡在越国担任相国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使得越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帮助勾践复国后,范蠡选择了离开越国,前往齐国。在齐国,范蠡开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很快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范蠡在齐国经商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并没有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而是选择了再次将财富散尽,分给贫苦的百姓。
范蠡在齐国致富后,又迁居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并改名为陶朱公。他在陶地从事各种行业的经营,包括农业、渔业、盐业等。范蠡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财富来源。终成一代巨富。
二,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的商业成功和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他被后世誉为“中华儒商第一人”,成为中国商业文化中的典范和楷模。
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他年轻时便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能。他曾在卫国和鲁国之间进行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他的商业头脑和经营策略使他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商业活动,子贡还积极参与政治和外交事务。他曾出使各国,为鲁国和卫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聪明才智和口才使他在外交场合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各国君臣的尊重。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意思是说子贡擅长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家中累积千金财富。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以其善于言辞、聪明机智而著称。他与孔子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与孔子交流思想,向孔子请教道德和哲学问题。他对孔子的学说非常推崇,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践行孔子的教诲。
三,政商一体,白圭
白圭,名丹,战国时期洛阳人,有“商祖”“商圣”之称。
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了齐国和秦国。他是中国古代经商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商业理论,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薄利多销”等,被后世商人尊为“商祖”“商圣”。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非常擅长观察市场行情,把握时机,及时买进卖出,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他主张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的价格和供应量,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白圭的商业思想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致富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圭善于观察市场行情,在别人都不看好时低价购入商品,在别人都在争抢时高价卖出商品,从中赚取差价。
薄利多销:白圭认为,“欲长钱,取下谷”,即通过低价销售日常生活用品等“下谷”来增加销量,从而实现盈利。
智勇仁强:白圭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应该具备智慧、勇气、仁爱和坚强的品质。他强调商人要善于把握商机,勇敢地面对风险,同时要有仁爱之心,关心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
与时逐利:白圭主张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的价格和供应量,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乐观时变:白圭认为市场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商人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随时调整经营策略。
白圭的致富之道强调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化以及商人的品质和经营策略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冶铁大王,卓氏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因秦国攻破赵国后被迫迁徙到秦国。到了秦国后,卓氏发现了秦国铁矿资源丰富的商机,于是开始从事冶铁业,并最终成为秦国的冶铁大亨。
卓氏的发家历史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辈。他的祖父在赵国时就是有名的冶铁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冶铁经验。到了秦国后,卓氏继承了祖父的冶铁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了冶铁技术水平。
在冶铁过程中,卓氏注重质量和信誉,他生产的铁器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同时,他还积极拓展市场,将铁器销售到周边国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卓氏的冶铁业规模不断扩大,他成为了当时秦国最著名的冶铁大亨之一。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冶铁技艺和商业头脑,还与他的勤奋努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
卓氏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冶铁大亨,他的致富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把握商机:卓氏发现了秦国铁矿资源丰富的商机,于是开始从事冶铁业,并最终成为秦国的冶铁大亨。
注重质量:卓氏生产的铁器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他注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冶铁技术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
积极拓展市场:卓氏将铁器销售到周边国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积极拓展市场,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勤奋努力:卓氏在冶铁过程中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管理能力。
勇于创新:卓氏在冶铁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投资天才,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经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经商也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只有与政治相结合,才能做大做强。
在认识了秦国质子异人后,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投资。他先是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结交宾客,打造自己的名声。后又亲自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见到了华阳夫人。他向华阳夫人阐述了子楚的贤能,并称异人日夜思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还让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以便他日异人可以继承王位。
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异人终于被立为安国君的嫡嗣,更名为子楚。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 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 250 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邑十万户。吕不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一位商人和政治家,据史书记载,他是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
据《史记》记载,吕不韦在经商之初就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随着他政治地位的提高,他的财富也不断增加。据《战国策》记载,吕不韦的财富多到“家僮万人”的程度,即拥有一万名仆人。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财富规模。
此外,吕不韦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房产。他在各国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并且还投资了许多商业活动,包括珠宝、丝绸、盐业等。据史书记载,吕不韦的财富甚至可以与一些国家的国库相媲美。
因此,可以说吕不韦是战国时期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财富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都是非常惊人的。
六,畜牧业大王,乌氏倮
乌氏倮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畜牧商人,被认为是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乌氏倮从事畜牧业生产,养马众多,并且将马匹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于马价的牛羊赏赐给他,他得到的牛羊多到无法计算。
因此,乌氏倮的财富难以精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财富数量非常庞大,以至于被秦始皇封为“乌氏君”,并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和赏赐。他的畜牧业得到更大发展,商业帝国遍及秦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商人之一。
七,丹砂女王,寡妇清
寡妇清生于战国时期的巴郡(今重庆市涪陵区),她的家族世代经营丹砂矿产业。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丹砂矿的开采和提炼技术,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丈夫去世后,寡妇清接管了家族的丹砂矿产业。她在经营中注重质量和信誉,她的丹砂矿产品质量上乘,价格低廉,深受客户的欢迎和信任。她还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并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丹砂矿的产量和质量。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寡妇清的丹砂矿产业得到了秦始皇的关注。秦始皇对寡妇清的财富和商业头脑非常赞赏,并赐予她“贞妇”的称号。寡妇清的产业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和保护,她的财富和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寡妇清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位慈善家。她经常向秦国的军队和政府提供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危机。她的善举得到了秦国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尊重,并被秦始皇封为“贞妇”。
寡妇清是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省)的一位女性富豪,她的财富难以精确衡量,但据史书记载,她的家产之多可以与国库相媲美。
据史书记载,寡妇清的家产多到无法计算,她的住所也极尽奢华,不仅有上百名仆人和护卫,还有各种珍贵的珠宝和器物。寡妇清还经常向秦国的军队和政府提供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危机。她的善举得到了秦国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尊重,并被秦始皇封为“贞妇”。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商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之外,都有两个个共同点:
那便是注重商业道德和捆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