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术交相辉映,但真正完全把学术转化为实践的,只有法家思想,秦始皇正是彻底遵照法家的理念,处处有法,执法必严,因此能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
荀子、韩非子只是法家的思想研究者,秦始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家的完全践行者。
奇怪的是,秦以法强国的这套东西,能统一六国,但统一全国后却不灵验了,只维持了14年就被推翻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条目繁多,轻罪重罚,六国的人真吃不消这一套
秦律以“条目繁多”和“轻罪重罚”闻名,这套打法在曾经的秦国非常有效。
比如,占最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必须农耕,并缴纳沉重的赋税,否则,大秦律令有各种办法收拾你。你想跑,有律令等着你;想偷几天懒,有律令等着你;产量不达标,有律令等着你;你犯错,家里人跟着吃瓜烙。
所以,秦国人都“以吏为师”,向当官的问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出错了会有什么后果,全国上下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生活氛围极其压抑。
但恰恰是这种类似于愚民的政策,能够保证思想统一,能够保证秦国长期作战所需的粮食供应。秦始皇一声令下,大伙就能一块动起来干。
但是,你统一六国后,再这样搞就行不通啦。
六国的人哪接触过如此细密而严苛的管制啊,很多事情还是按照宗法或者礼教的方式来看待。
比如,我家的儿子到了15岁没娶上媳妇,或者闺女到了13岁没嫁出去,本来由家长教训督促一下就行啦,可是到了秦朝,你家明年就得缴纳双倍的粮食!
那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能受得了?
所以,秦统一六国的第一天起,各地造反的火种就已经埋下了。
二、沉重的服役,成为点燃反秦的导火索
客观来讲,秦统一六国后,农民上缴粮食的负担其实还减轻了一些,但绝大多数农民的日子反而更苦了。
这个原因就是徭役和兵役,徭役就是每年给国家免费干20天的活,兵役是两年。
秦朝皇帝寻思着,我也没增加天数啊,咋这些农民以前不造反,现在粮食少缴了,却要造反了?
原因就是:现在秦朝的地盘已经是整个天下了。
原本在秦国的农民,再怎么折腾,服个徭役前后一个来月也就能回家种自己的地了。
而现在,如果一个广东的农民跑到河北去修长城咋办?人可能刚回到家,第二年的徭役又来了,这谁能受得了?
另外就是兵役。本来当兵是秦国人比较喜爱的一种出人头地的方式,因为只要你杀了敌人,就有封赏。可现在六国都统一了,上哪杀人去?这服两年兵役基本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反秦的第一枪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一伙人本来要到北京渔阳服兵役,结果走到安徽的大泽乡被洪水阻住,迟到了的话,按法律都得死,走投无路之下,干脆反了得了。
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就是往火药桶里扔了一个烟头,“碰”地一下就炸遍了全国。
刘邦的造反也类似,从江苏沛县押着人去陕西骊山去服徭役,一路上就一直有人在逃跑,最后逼着刘邦自己也带人跑了。
被各种服役压垮的农民,再配上一大堆早憋了一肚子气的六国贵族们,最厉害的秦始皇又死了,此时不掀桌子,还跟你客气什么?
三、特别能打的大秦铁骑上哪去了?
过去,在法治思想下,秦军为那些游手好闲或者亡命之徒提供了做人的机会,那就是当兵杀敌去。
你砍了多少颗敌人的头,都有相应的赏格,一旦有赏,家里人也跟着沾光。所以,在没统一六国时,秦国的老百姓是天天盼着打仗的,也算是一大奇闻。
这样一群人组成的秦军,在战场上是嗷嗷叫着往前冲,那是真不怕死啊。
再配上白起、王翦这样的大杀器,战国末期的整个六国,除了赵国李牧能带着一帮同样能嗷嗷叫的赵国人和秦军打一打之外,真是无人能敌。
可是,现在六国没了,砍谁的头去?在部队里干靠上两年兵役,只能去修修长城啥的,战斗力肯定大减。
秦军最强盛时号称有百万,其中,秦始皇发60万大军攻打南越,被热带丛林中的各种天然杀手基本消耗光了,剩下的人干脆不回去了,在南越直接住下搞独立了。
还有30万在北方戍边的大军,过去是蒙恬带着,曾经向北追杀匈奴300里,也没见个人影,匈奴见对手是秦始皇,早往北跑没影了。这支部队后来被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全歼了。
当然,史书涉及到上面的人数,肯定是很有水份的,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秦在统一六国后,过去靠军功赏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好使了。
细看秦朝法家的各种制度,单看纸面内容,真没什么大毛病,错就错在没和实际情况结合,在统一六国后,一部《秦律》没做实质性的修改,仍照抄照搬。话说回来,事无巨细的大部头秦律,想与时俱进的完善,也是个一把手工程,难度相当大。
在这点上,汉朝就明显好多了,汉朝的制度几乎就是秦的翻版,但从刘邦开始,就懂得“小步快走”的道理,尽量平缓落地,边走边改。
诸葛亮竟然和司马懿是亲戚
仅守一郡,却能被誉为三国时期的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