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图文动态创作节#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要给李善长封一个什么爵位着实让朱元璋有些为难:李善长虽没有上战场杀敌立功,但若是没有他大明王朝建立的没有这么顺利。
思前想后,朱元璋最终决定将李善长封为“六公之一”的韩国公,每年的俸禄是四千石;要知道在明朝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只有1044石,李善长的俸禄差不多是一品大员的四倍,可见朱元璋确实是厚待李善长。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赏赐给了李善长丹书铁券,李善长可以免死2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就这样这样的保命符,到了李善长晚年却成了笑话:不仅没有保住李善长的命,反而成了催命符。
洪武二十三年,此时的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过起了耕田种地的日子;而且胡惟庸案已经发生了10年的时间。
估计连李善长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10年前的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追责,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牵连全家七十多口人一同被杀;
很多人都说已经告老还乡的李善长,跟高平陵之变之前、已经年老多病的司马懿很像;朱元璋为了大明王朝永远姓“朱”,不得不将李善长处死。
但真的是这样吗?
滁州相会
1351年韩山童与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李善长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李善长非常仇恨元朝,若当真有英雄豪杰出来推翻元朝的话,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不过李善长并不着急加入,而是静观其变,毕竟万一起义失败了便是株连九族的大罪。因为他想要加入一支真正能成大事的队伍,事实证李善长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次年朱元璋加入濠州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非常重用朱元璋,不仅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还对朱元璋委以重任。只是郭子兴心胸狭隘,朱元璋遭到了郭子兴父子的猜忌,朱元璋认为跟着岳父没前途,所以便离开岳父带着汤和、徐达等二十四人出来创业。先是将驴牌寨的3000人收编,然后又将缪大亨的20000多人降服,很快队伍便增加到了30000人。
在朱元璋扩充队伍的同时,定远的冯国用与冯国胜兄弟二人也加入朱元璋的队伍。
李善长一直在观察着朱元璋,看到朱元璋有如此胆识跟智谋,便决定加入。1354年李善长在滁州与朱元璋第一次相见。朱元璋早就听说过李善长的大名,得知是李善长来投奔自己,自然是非常高兴。二人初次见面便有说不完的话,李善长告诉朱元璋:“主公你定居在濠州,离着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主公身上是有王气的。”
紧接着李善长给朱元璋分析形势:“汉高祖虽然出身与布衣,但是他豁达,知人善任,从不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吸引,更不会纵容手下烧杀抢掠,用了五年的时间便成就霸业。如今的形势跟当年秦末是很相似的,主公你可以效法汉高祖,我相信天下很快便能平定。”
朱元璋与李善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二人坐着一聊就是一天的时间,到了晚上,点上蜡烛继续谈,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
李善长提醒朱元璋一定要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而此时的朱元璋打心眼里认定李善长就是“萧何”,所以便让李善长跟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紧事都会与李善长商量,听取李善长的意见
从滁州会面开始,李善长便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更成为朱元璋的大总管。
朱元璋的大总管
我们都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可见想要打胜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草问题。而且想要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想要有一番大的作为,就需要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后方补给制度,而这也是朱元璋事业成败的关键。
自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手下兵强马壮,数十万人马等着粮草,朱元璋便将这项任务直接交给了李善长,而李善长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期望。
朱元璋率领部队攻入南京以后,李善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将库府封锁,将元朝的册籍档案拿到手。就跟当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萧何也是这样做的。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日后征集粮草、征收租税做依据。
在连年战争中,江南地区确实遭到了极大地破坏,李善长便给朱元璋出主意:不管攻下哪座城池,一定要尽快恢复文官治理,这样才能让攻下的城池井然有序,不管是恢复生产还是招抚流亡都有人负责。
朱元璋听取李善长的建议,只要是攻下一座城池,便会在当地找寻有名的儒生,向其询问治理天下的方法,若当真让朱元璋满意的话,便会将其任命为当地的长官。按照这样办法选出来的人做事情比较认真,在上任后会将安定民生、恢复生产、供应粮草放在首位。
除此之外,李善长考虑的还比较长远,就是水利工程的问题。所以在江南行省建立以后,李善长便专门建立营田司,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疏浚与整修工作。如此才能保证庄稼丰收,不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对于新归附地区,设立管理军民万户府。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从老百姓当中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的编为军户,这些人若是战争需要则直接上战场,若是没有仗打的话则是需要耕作,若既不需要打仗又不需要耕作的话,则需要练武,如此才能上战场杀敌。李善长此举可以说是最大程度上人尽其用,也在最大程度上将将士们与老百姓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打仗时有兵,又能保证部队的供给。
为了能够提高收入,1361年李善长制定茶法、盐法与钱法。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秦末群雄角逐中最终胜出,与萧何有离不开的关系。若不是萧何源源不断的给刘邦补给的话,刘邦即便是再有智谋也很难取胜。
朱元璋攻下南京后,所需要的打的仗更多,而且越打越大,甚至很多的仗都需要朱元璋亲自在最前线指挥,所以朱元璋经常不在南京城。朱元璋离开南京后,便会将南京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李善长来处理。
李善长每次都不负众望,不仅日常的工作圆满完成,哪怕是遇到紧急的情况,也能镇定自若的应对,避免造成士兵与百姓的惶恐不安。
不管朱元璋带着部队打到哪儿,李善长的粮草就运到哪儿,而且非常及时。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几十万大军对峙四十多天的时间,朱元璋为了取胜将自己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部拉了上去,李善长则协助朱元璋动员船夫与车辆人夫,通过水路与陆地两个通道向前线运送粮草。
同时,李善长还跟徐达一起对南京城的布防进行加强,密切关注另一枭雄张士诚的一举一动,尽可能不让张士诚钻了空子,偷袭南京。如此才能保证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获全胜
虽然李善长并不上战场杀敌,没有什么直接看得见的功劳。但是若没有李善长的话,朱元璋很可能不能如此顺利建立大明王朝,这些朱元璋都是心知肚明,当然不会亏待自己身边的“萧何”。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没有一点战功的李善长排在首位,封为韩国公,六公之首;另外五位全部都是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的大将,还都“屈居”韩国公李善长之下,可见在朱元璋的眼里,李善长是功不可没的。
此时的李善长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荣耀至极。
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水满则溢、月圆则亏”,李善长的人生已经达到了顶峰,再往后便是走下坡了;若是李善长能学当年的萧何“急流勇退”的话,还能保得住一世的英明、全家的荣华富贵。但事实证明,李善长并不是萧何,他不舍得放弃到手的权力。
身陷党争
被封韩国公的李善长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宰相,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李善长也算是如愿以偿。但是慢慢地李善长发现,自己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是自明朝建立以来,朝中便出现了党争,自己的宰相之位并不牢固。
这还从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人开始说起:
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开的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朱元璋的老乡们,这些人组成淮系集团,以李善长、徐达为首,只是徐达基本上不在京城,常年在外打仗,所以基本上都是以李善长为首;而另一部分则文人组成的浙东党,以刘基(刘伯温,朱元璋身边的智囊,只是加入朱元璋的时间短一些)为首,虽然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但加入朱元璋队伍的时间相对短一些,自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尴尬的是李善长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是浙东党的人都看不起他,让李善长在朝中处于相对孤立的一个状态,还经常受到浙东党的攻击。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前往开封视察,将李善长与刘基留在了京城。李善长作为宰相,自然是全面负责朝政之事,而刘基作为御史则是负责监察百官、惩恶扬善。
二人很快便发生了第一次交锋:
而引发二人矛盾的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李彬因为犯了事情让刘基给抓起来了,在查清楚罪行后,刘基便决定按照朝廷的法度将其处死。李善长自然是不愿意的,便急忙去找刘基说情,但是刘基就是软硬不吃,还将此事直接上奏朱元璋。朱元璋得知此事非常生气,直接下旨将李彬处死。
很不巧的是,朱元璋给刘基的回复到了李善长的手里。
李善长已经不敢明着救人,便找了一个借口,而且还是刘基不能拒绝的借口。李善长找到刘基,对他说:“这进城已经许久未下雨,先生您熟知天文,是不是应该很清楚,此时不适合杀生?”
可以说李善长此举当真是老奸巨猾,若是刘基执意要杀死李彬,京城确实不下雨的话,李善长便可以将不下雨的责任直接推到刘基的身上。
没想到刘基直接回答道:“你放心杀了李彬,天也一定会下雨。”
就这样李彬成为党争的第一个牺牲品,当然他也是死有余辜。李善长见刘基如此不给自己面子,便带领淮西党成员对浙东党进行第一次反击。
很不幸运的是李彬被杀后,京城还是许久不下雨。
等到朱元璋回到京城以后,李善长便联合淮西党成员一起弹劾刘基。
朱元璋当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便没有为难刘基。但是刘基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待不下去了,便主动请假回了青田老家养病。
不过刘基在临走之前安排了浙东党自己的心腹杨宪接任自己的职位,准备对淮西党进行反攻。杨宪这个人也不简单,他利用言官的力量,搜集了很多李善长的把柄,不断地在朱元璋打小报告;一开始朱元璋还没当回事,但是时间久了,朱元璋想不相信都难,便又将刘基给召回了京城,淮西党暂时处于下风。
此时的李善长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靶子,必须要学刘基给自己找一个代言人。李善长最终选定了胡惟庸,这次李善长错了,胡惟庸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很不好控制。也正是因为李善长的这一决定,注定了他的结局。
胡惟庸虽然投奔朱元璋的时间很长,但是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干一些小官。不过胡惟庸还是有能力的,在得到李善长的支持后,成为淮西党新的首领。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呢?
他对朝中的党争看的灯火通明,只是并没有明说而已。因为对于一位有能力的皇帝而言,并不害怕有党争,因为党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在加强皇权;等到党争真正威胁到皇权时,朱元璋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而李善长呢?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确实需要李善长这样的大总管帮自己管好大后方,筹措粮草,有大用处。这一点朱元璋也是承认的,所以才会将李善长封为“六公之首”;但是等到大明王朝建立以后呢?李善长这样的人实际上已经不怎么实用了,反而惹得朱元璋有些生厌,因为李善长非常热衷于权力之争,还在朝中非常的骄横。
忍无可忍的朱元璋便决定将李善长给拉下来,洪武四年,朱元璋将李善长安置在自己的老家凤阳。赏赐李善长一千五百亩地,一千五百家佃农......这些足以让李善长的后半辈子生活无忧。但李善长并不知足,他不甘心自己辛苦十几年得到的权力就这样没了。
洪武七年,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擢升为太仆寺丞;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与朝臣之家联姻,婚礼自然是异常的隆重。
此时的李善长虚荣心可以说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更何况李善长已经年老,也该知足了。但是朝堂上的形势变幻莫测,君心更是深不可测,朱元璋从洪武九年开始斩杀开国功臣,而明朝初期最大的案子便是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被这两个案子牵连而死的人足足有四五万人,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的老臣们几乎全部被杀,而李善长便是其中之一。
满门抄斩
李善长在提拔胡惟庸的同时,还跟胡惟庸结成了儿女亲家,李善长二儿子李祐娶了胡惟庸的女儿。但是李善长看错了胡惟庸,胡惟庸不仅不好控制,而且为了追求权力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其实刘基对胡惟庸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刘基成这样对朱元璋说:“胡惟庸是一只小牛犊,迟早会冲破藩篱,那时便不受控制了。”
果然如刘基所料,胡惟庸当上宰相以后,便开始飞扬跋扈,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这样朱元璋怎么能忍呢?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直接将胡惟庸及其党羽斩杀。而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亲家,按理说应当被牵连其中,但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昔日功劳的份上,并没有杀他
10年后,李善长已经77岁的高龄,人生也开始倒计时,好像李善长的一生快要平安度过了。但是没想到风浊残年的李善长并没有安分守己,而是在为自己的子孙置办家业。
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没有权力,自然是手里无兵,但是又需要人修房子。
所以便跟卫国公汤和借兵,借了300人造房子。汤和虽然不好不借,但是也不敢隐瞒此事,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大杀功臣,汤和担心会受牵连,自己一不小心脑袋便不保了。所以便立马将此事上奏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直接破口大骂:“真是不知好歹!”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立马对李善长动手,而李善长后知后觉并没有察觉朱元璋对他的不满,在自己昔日的亲信丁斌被发配边疆时,还向朱元璋求情。恰逢其时有人告诉朱元璋,丁斌原先跟着胡惟庸做事,是李善长的亲信。朱元璋大怒,便让人将丁斌重新抓起来,好生审问。
丁斌受不住严刑拷打,便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
原来胡惟庸在密谋造反的时候,曾去找过李善长,但是李善长并不想参与这样灭九族的事情。胡惟庸便又找李存义,让李存义去劝说自己的哥哥,一开始李善长还对李存义破口大骂,但是次数多了便默许了,对李存义说:“我老了,什么也干不了了;等我死后,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李善长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胡惟庸谋反一案,但是明知胡惟庸有二心,李善长并没有告诉朱元璋,这便是对朱元璋的不忠。
而且李善长的仆人也告发,李善长多次跟胡惟庸对着坐下,二人说话很诡秘的样子,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见李善长一个劲的点头。
“墙倒众人推”,御史们纷纷弹劾李善长。
与此同时,太史令上奏朱元璋:天上有星变,只有诛杀大臣才能消除灾祸。
朱元璋便下定决心,处死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李善长家被抄,全家七十多口人全部押赴刑场。除了临安公主、驸马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其他人全部斩首。
结语
李善长几乎全家被杀,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朱元璋故意为之,就是想要除掉这些功臣、老臣,为自己的儿子朱标留下一个好治理的天下。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李善长之所以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跟自己的自恃功高、热衷于权力有直接的关系。
若是李善长能在朱元璋称帝之初,找一借口急流勇退,过退休日子的话能安稳一生。但是李善长舍不得到手的权力,李善长的经历告诉我们:贪婪的人很难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