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鲜战役中,是谁最早预见美军会在半岛中腰部登陆?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战役结束,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7月13日,在广州东山十五兵团司令部的接话,接到罗荣桓的电话,调他出任解放军战略预备队十三兵团司令,组建以十三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并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必要时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作战。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7月4日拿下水原,20日夺占大田,从21日开始,人民军发起洛东江战役,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是邓华却看到了隐患。当时的李承晚集团还保存着基本兵力,而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最然他感到不安的是,朝鲜半岛狭长的地形,最窄的蜂腰部仅170公里左右,具有海空优势的对手,很容易实施登陆作战,断其后路。7月初美国出兵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是,赶在美军大批出动之前,迅速歼灭李承晚的军队和入侵美军,顺利那些朝鲜全境。
那么,对手会如何动作呢?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并且延长的特点,美军凭借海空的优势,在朝鲜的东、西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会加大。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防的陆军,想要阻止美军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而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延长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和重大防守带了很大的困难。
这大概是邓华在7月17日离开广州北上前发给军委的一封电报。
不想一语成谶,9月15日,美军边搬到中腰部汉城西面的仁川登陆,战局急转直下。10月19日,平壤陷落。
这时已经称为人民志愿军的十三兵团的四个军,外加三个炮兵师,一个高射炮团,总共26万人,早已集结在鸭绿江北岸的三个渡口,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跨过鸭绿江。
原计划的安排是过江两个军,但是邓华认为不妥。敌人总兵力已达42万人,地面部队五个军十五个师23万余人,其中美军三个军六个师约12万人,另有南朝鲜、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十余万人。其中越过三八线的约13万人,另外它还有海、空军优势,掌握制空、制海权。
他向彭老总提议,四个军和炮兵全部过江:两个军的兵力没有优势,应该都过去了,而且敌人可能炸毁桥梁,到时候再过江就困难了。彭总向军委报告,计划得到允许。之后,邓华又建议增调部队。最后的事实证明,这些建议迅速被接受和落实,对初期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