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关于西汉历史,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儿的事情,那个时代最能打仗的两个人竟然都是私生子。
这两人,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他们多次率军进击匈奴,取得压倒性胜利,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巧合的是,他俩都是平阳侯府女奴的私生子,卫青是卫媪与平阳县吏郑季私通所生,霍去病是卫少儿与另一位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
同为私生子的他们,为什么都这么厉害呢?
我认为和他们私生子的身份有一定的关联。
放养与野性
狗没有狼凶猛,十头家猪也撞不赢一头野猪,动物园里的老虎永远不是原始森林里的老虎的对手。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缺少野性。
在动物界,野性的丧失就代表着战斗力的减弱。
其实,人也大概如此。
匈奴是游牧民族,虽然思想落后、教化不通,但因为充满野性,所以中原人打仗总不是他们的对手。
晚清名臣曾国藩,少时连考七次科举才考上秀才,后来组建湘军征讨太平天国,又多次遭遇惨败,两次投江自杀。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严厉而死板的父亲,把他教得循规蹈矩,做事一板一眼,所以写文章没有灵性,文理欠通,打仗又没有野性,只会“结硬寨,打呆仗”。
如果让曾国藩这样的人打匈奴肯定会吃亏。
而卫青、霍去病却与他恰恰相反,如果说曾国藩的成长经历是“家养式”的,那他俩就是“放养式”的。
卫青的母亲养不起他,父亲也不管他,小时候让他去给别人放牧,长大一点又送去给贵族当骑奴;
霍去病更离谱,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直到成为骠骑将军才与父亲相认。
这样“放养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拥有了别人难以拥有的野性,这种野性使他们头脑灵活,思维开阔,无拘无束,惯能想别人之不敢想,惯能做别人之不敢做。
从抗击匈奴的过程来看,他们用兵灵活,不拘古法,擅长大奔袭、大迂回、大穿插,这种大胆灵活的作战方式与他们身上的野性是分不开的。
所以,放养使他们充满野性,野性又助长了他们的战斗能力。
窘迫与坚韧
象牙塔里的孩子永远长不大,温室里的花朵遇到凛冽寒风就会凋谢,只有艰苦环境下走出来的人才能成为巨人。
匈奴人很难对付,一是因为擅长骑射,战斗力强;二是你打他,他就跑,你走了,他又来,就像慢性疾病,反反复复,难以根治。
面对匈奴人的袭扰,汉朝人很头疼,只能靠和亲享受了几十年相对的和平。
汉朝虽然有不少将军,但他们要么打不赢匈奴人,要么不想打匈奴人。
为什么不想打呢?
因为匈奴人行踪不定,多出没在偏远苦寒之地,要想彻底打败他们,就必须深入其腹地,也就意味着要面临异常艰苦的作战环境,汉朝的那些勋贵子弟、将门之后决计吃不了这个苦,也绝不想吃这个苦。
可是卫青和霍去病不同,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艰难窘迫的环境当中,这种经历使他们比常人更加坚韧,具有更强的吃苦意识和抗压能力。
就拿卫青来说,他开始时跟着母亲过活,吃了上顿没下顿,非常穷困潦倒;
后来跟着父亲,父亲嫌弃他,父亲家的几个儿子又欺负他,又过上了遭人奴役的生活;
脱离父亲的魔爪之后,当牧童,做骑奴,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屈辱和压迫。
“梅花香自苦寒来”,卫青这支傲雪的“梅花”就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
他这支“梅花”,不惧霜寒,不畏雪飘,不怕风摧,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征服力。
也只有他这样的“梅花”,才能迎着风刀,顶着霜剑,翻山越岭,穿过大漠,插遍匈奴人的地盘上。
当然,霍去病也是一样。
这就是,唯有窘迫的环境才能造就坚韧的性格,也只有坚韧的性格才能成就不世之功勋。
卑贱与无畏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人一旦有了身份、有了地位、有了财富、有了家庭,做事就放不开手脚,容易瞻前顾后。
而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就无所畏惧了,因为就算再差又能怎么样呢?
汉朝的法律虽然没有秦朝那么严苛,但是也比较严格。
就比如“飞将军”李广,在雁门一役,遭遇匈奴人的埋伏,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受伤被俘,后来千方百计逃回长安,却被判了斩刑,花钱赎罪才改成削职为民;
再比如赵食其,在漠北之战,只是迷失道路,延误战机,就被判了斩刑,也是花了钱财,才免于死罪,但还是被贬为平民。
大家看,打个仗,稍有不慎就会晚节不保,一无所有,还不如躲在家里养老呢!
因此,汉朝的将军在前线打仗是有很多顾虑的,畏首畏尾,几乎不敢出一点儿差错,这是影响他们战术发挥的重要因素。
卫青和霍去病起于寒微,又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子,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尊贵的身份,就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那种一无所有的人。
这样的人打仗就很能放得开,怎么打过瘾就怎么打,怎么打有效就怎么打,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留后路,因为还有什么能比一无所有更惨呢?
打仗能放得开,也就意味着无所畏惧,敢于变化,敢出奇招,匈奴人哪里遇到过这样的狠角色,只能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了。
因此,卑贱的身份也并非一无是处,到战时反而成为他们无所畏惧的资本。
写在最后
卫青与霍去病告诉我们:
卑贱的身份能成为你拼搏的资本;
窘迫的生活能成为你最大的财富;
自由的成长环境能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