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派遣郑和下西洋怎么可能跟我那个倒霉侄子有关系。虽然靖难之役后一直都没有找到我那侄子的尸体,但是这时候我已经称帝了,而且作为马上天子,朱允炆这个手握一国实力都被我干翻了的家伙,我又怎么会怕失了势的落魄前任皇帝。
虽然我已经是皇帝了,但确是造了自己侄子的反,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这时候我最关心的当然是给自己正名了。你就看我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的那些东西吧,大量的中土土特产和财宝。你说说,找人会带这些东西吗,怕不是我在给建文送温暖呐。
其实我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是笼络周边的小国,一方面是告诉他们明朝皇帝已经变了,别拜错神。第二个就是与那些失联的海外诸国重新建立外交,让他们瞅瞅啥叫有实力有财力,啥叫天朝上国,营造出一种“万国顺服”的形势,给自己添点政绩,让大家都知道在做皇帝这件事啊,我朱棣比我那个侄子强。
就看看锡兰吧。根据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奏述,在他路过锡兰的时候,锡兰国王贪图他带的财宝,让王子缠住郑和,他派人去抢钱。但是郑和直接以2000人干翻了锡兰的50000人。最后郑和还给人国王带了回来,你瞅瞅,5万人都打不过咱2000人,这么差的国家我都懒得处理。为了展现天朝大度,直接把他送回了锡兰。没成想成功收获锡兰小迷弟一枚。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最终郑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不仅开拓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是留下了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
星槎胜览
》、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和郑和命人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没成想,我就是想在西洋各国装一下,竟然成了影响海外数百年的壮举。这说明我在当皇帝这件事上还是很有天赋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