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游览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从中进一步了解到欧阳修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间的关系。我感到,如果不是欧阳修极力推荐,苏洵的文章也许永远埋没人间;如果不是欧阳修做主考官,苏轼、苏辙也许会像其父一样名落孙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仕途与文学地位了。
古代启蒙教科书《三字经》中说到苏洵,“二十七,始发愤”。自此之前,他考举人不中,考进士不中,于是,发奋从头再来,刻苦钻研,终于能写出有分量的政论文。
于是,他带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进京拜见欧阳修。在接到求见信、友人的推荐信后,身为翰林学士、朝廷高级领导干部的欧阳修,居然接见了这三位没有功名地位的“素人”。读完苏洵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将他比作贾谊,并推荐给宰相韩琦、最高领导宋仁宗。最后,苏洵谋得了文安县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虽然只是从九品之类的低级别职务,但也算有了一个体制内的身份。
而苏轼、苏辙考进士能成功,也得益于欧阳修对他们文章的慧眼识珠,虽然考卷姓名是密封的,但主考官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就是万幸的,如果换了一个不懂行或创作理念不同的主考官,苏轼兄弟恐怕就难办了。
科考结束后,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行文也是字字珠玑。欧阳修看后,对身边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读苏轼的书信文章,让我直冒汗,水平太高了!我当给他让路,让他出人头地。最终,一代文宗欧阳修携手门徒曾巩、他帮助过的苏洵、主持科考时录取的苏轼、苏辙,共同迈进“唐宋八大家”之列。
相比于历朝历代都有的嫉贤妒能的官员,欧阳修举贤任能的品格是值得人们长久称赞的;相比于文化圈流传至今的文人相轻的陋习,欧阳修谦逊宽广的胸怀是值得历代文人学习的。韩愈先生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能遇到品行端正的好干部、好伯乐欧阳修,眉山老苏家是何等的幸运!
下一篇:原创 明太祖诸子——肃王朱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