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们对于一个物体的重量,基本上都是用多少斤来表示。
即使是如今与国际接轨,有了克这个单位,但日常生活不管买啥,都是问
多少钱一斤,而非多少钱一克。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近代与国际接轨后,一斤的重量竟然刚好是
500克
呢?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是人为的呢?
“斤”的出现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则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斤”这个字。
在数千年以前,那时的人们主要靠打渔和打猎过日子。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制造工具,只会用石块去砸猎物,可这么做不仅费劲,还很容易伤到自己。
于是乎古人们就想了个招儿,把石头绑在树枝上,这样一来,用新创造的武器打猎就好用多了,而这个新武器,被称为“斤”。
而要说“斤”被当作计量单位使用,则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在那个时期,“斤”被当作计量单位,而其代表的重量则是一把斧子的重量。
这是因为那时候,斧子可是个重要的东西,又能干活又能打仗,因此它的重量就挺有代表性的,所以人们就慢慢用它的重量来称其它东西的重量。
于是这个习惯就这么一代代的传下来了,后来还成了我们度量衡体系里的一部分。
就这样到了商周时期,为了能够更精准度量衡,“市斤”这个单位开始广泛使用起来。
而从周朝开始,为了能够更加细化度量衡,人们又琢磨出了斤、两、钱、分这些称东西重量的方法,并且还特地做了个称重工具,叫“司马称”。
而为了方便记录和算账,斤、两、钱、分又被叫做司马斤、司马两、司马钱、司马分。
那时候的一司马斤就是16司马两,这是人们都公认的算法,而这和我们如今的所用的一斤10两有点不一样。
而到了秦朝,随着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广大的中华大地上,却没有一套通用的标准化度量衡。
于是秦始皇便将乱七八糟的度量衡进行了标准化改革,规定在以后一斤的重量大约是258.24克这么重。
那么这个重量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啊,那时候的一斤是分成16两,然后每两里还有24铢,就这么算出来的。
所以,秦朝那时候的一斤,放到我们现在来算,就是半斤多一点,差不多0.516斤。
随着这一统一度量衡,在当时全国买卖东西就方便了,收税也更好算了。
在之后的各个朝代中,一斤的重量也各有所不同,直到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测量东西和称重量的工具与技术开始一点点变好,特别是清朝。
根据《大清会典》里头写的,这个时期已经对度量衡做了不少的改动和提升,比起以前进步了很多,并且标准也都基本统一了。
所以清朝时候说的一斤,比咱们现在的一斤要沉一些,约为605克,而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那么,我们的一斤是什么时候正式变成500克的呢?
度量衡的进一步统一
在清末到民国时期,此时我们的国门已经不再封闭,而我们的丝绸,茶叶等可都是好东西,老外们很喜欢,因此随着在国际上的交易越来越多,发现我们的度量衡与国际度量衡没有一套规范,这给当时的买卖交易带来了不老少麻烦。
于是乎,我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改进度量衡,好让两边的交易能更顺畅,别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许多麻烦事。
而对于改进度量衡这件事,也是一直拖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正式有了统一标准。
到了1959年,随着国家正式明确了度量衡标准,一斤的重量为500克,从此,我们正式与国际上的度量衡标准接轨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与国际的度量衡接轨呢?
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
之所以与国际接轨,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可能像清朝那样实行闭关锁国这样的决定,只有对外开放才是发展的王道。
因此随着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与不少的外国都进行了科学合作。
但你想啊,要是在科学研究里连度量衡都做不到统一,那么一点点小的重量差异,都可能让实验结果导致错误,还会影响各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交流。
因此与国际接轨,使用国际单位制,像kg、g这些,就是为了大家沟通起来方便。
此外,从贸易的角度来看,统一度量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想想从以前一斤就是一把斧子的重量,到如今一斤是标标准准的500克,这一路走来,统一度量衡可真的不容易,不过总算是有一个好的结果。
现在的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单位不一样,而无法正常与老外交易而闹笑话了,这都得多亏了那些从古至今,一直在努力统一度量衡的先辈们。
不过在我国也有一些例外,就比如因为历史原因,像香港、台湾这些地方,它们的度量衡标准还跟我们内地有点儿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大方向还是一致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界面新闻2018年11月08日《度量衡的历史:每一种度量衡都是权力关系的结果》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