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一件让人觉得奇怪的事,即许多文韬武略都很出众、才干卓著、战功赫赫的军事家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三国时期一个骁勇寡谋、才能平凡的武将关羽,却成为名著青史、超越其所处时代的伟大英雄。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武将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将应属关(羽)、岳(飞)、戚(继光),以关二爷为首;武圣人关云长,几乎妇孺皆知;协天大帝关帝庙,几乎遍布全国;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把关公奉为武财神而顶礼膜拜。
令人惊讶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建立的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里却没有大名鼎鼎的武圣人关羽之神位。唐朝开元十九年建立的武庙,全称是武成王庙,其中供奉了十位历代杰出军事家,史称“武庙十哲”——主祭是西周开国太师、军师姜尚(姜子牙),副祭是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同时陪祭者九人,连张良一起共十人——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和这些大军事家比,关羽的名气似乎并不逊色,且冲锋陷阵、斩将刈旗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但在才能、战功与综合素质上,他身上似乎总少了一些东西,即军事“含金量。”
为什么一个才能平凡的武将,成了超越时代的伟大英雄?
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神话宣传的结果。关羽以一个骄傲自大、桀骜不驯的赳赳武夫而能忠于封建君主,推崇《春秋》大义,这一性格特点非常适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王权的需要。这些人出于自己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要对关二爷这样的道德典范进行神话宣传。将讲究忠义的关羽推上神坛,对于巩固统治者最难控制的军队来说尤为重要。
(2)、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传说,很适合中国历朝历代都人数众多的底层流氓无产者的精神需求。这些一穷二白的草根群体很讲究江湖义气,义薄云天、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关云长,成了他们内心深处最崇敬的英雄,广大的中国下层社会的“蚁民”们,以忠义双全的关羽为精神领袖和团结自己队伍的一面旗帜。
(3)、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中国大地上战乱不断,甚至常处于民族战争的大震荡中,大多数民众在民族压迫的严酷环境中,过着忍辱偷生、茫然无措的悲催生活,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处世哲学,成了人们在社会大动乱的血雨腥风中求得精神解脱的方法。部分文人为了维护汉人统治的所谓正统,以反抗其他少数民族的征服、压迫、统治,就在其编纂的文学、戏曲作品中把关羽塑造成大义凛然、超凡脱俗的大英雄。
关羽这个人物,就是在这些特定历史因素的合成下,成了各个阶层都需要的神明,或偶像。
但神话很难持久。一旦“造神”的社会条件或环境因素丧失了,神话就会结束。到了近现代,关羽这个昔日被人敬若神明的武圣人,终因与人民切身利益关系甚少,而逐渐遭到大众冷遇。关帝庙里庄严肃穆的泥塑神像也随之坍塌跌落,化为尘埃。
今日的关羽,仅留下关于他哥们义气的传说,只在一部分生活不稳定、为求三餐温饱而奔波劳碌(据说港、澳、台社团就崇拜关二爷)的社会阶层中,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