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乱世出英雄,华夏大地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以及异族统治后,元末终于出现了由汉族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这一时期经过斗争和整合出现了三大势力: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势力、占据武汉的陈友谅势力以及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势力。
为了更好地比较这三个势力的实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人员组成和人才水平
朱元璋方:领袖朱元璋,统帅型人才有朱元璋本人、徐达、常遇春等,带兵将领有朱亮祖、蓝玉、沐英、李文忠、汤和等人,谋士刘伯温,后勤保障李善长。朱元璋一方的人才在军事、谋略和行政管理上表现突出。
陈友谅方:领袖陈友谅,统帅型人才张定边,谋士邹普胜,主要将领有赵普胜、薛显、明玉珍等人。陈友谅一方将领实力也不容小觑。
张士诚方:领袖张士诚,主要将领包括吕具、潘元明、胡强、李伯升、史椿等人,主要谋士有张士德,他是张士诚的弟弟,也是他手底下最厉害的谋士。
在人员构成上显然朱元璋一方的人才在军事、谋略和文治方面明显胜过陈友谅和张士诚。这和朱元璋讲义气和低调内敛的个性,以及善待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就这三人而言,朱元璋是最有人才吸引力的那个,从陈友谅那投靠朱元璋的猛将就有张必先、傅友德等人。
二、所占据土地、所拥有人口以及兵力
陈友谅方:占据江西和湖广地区,地域最为广阔,人口和兵力是最多的。
其次就是占据了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
以土地人口和兵力而言当时朱元璋稍显劣势。
三、经济实力
张士诚方:经济实力最强的应该是占据江南一带的张士诚,但是也是因为太富有了,再加上小富即安的商人思维作祟,张士诚是最没有进取心的那个。
其次就是拥有江西和湖广的陈友谅。
朱元璋在经济实力上没有优势。
四、战略定力上
朱元璋方:在这点上朱元璋明显强过陈友谅和张士诚不止一个档次。“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贯穿始终,让朱元璋不至于被针对,而有了喘息和发展的难得机会。
还有朱元璋的人才策略让他拥有了当时全天下最杰出的人才。朱元璋对正确的建议是言听必从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刘伯温为平定天下向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主张:先陈后张,先南后北。按照此策朱元璋统一了全国。
反观陈友谅和张士诚在战略格局和战略定力上明显差了很多。
陈友谅本来兵多将广,但因为其本人见利忘义、性格残暴,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对于手底下第一猛将张定边提出的许多正确建议,他都置若罔闻。
而张士诚偏安一隅,器量明显不行。
综上可以见得:
从人员组成和人才水平来看,朱元璋最强,陈友谅次之,张士诚最弱。作为领袖来看也是如此,朱元璋强于陈友谅,陈友谅强于张士诚。
从所占据土地、所拥有人口以及兵力来看陈友谅无疑最强,张士诚略胜朱元璋。
而从当时的经济实力来看,张士诚无疑是最有钱的,其次是陈友谅,最后是朱元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朱元璋凭借人才和战略优势,其实力凌驾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之上。陈友谅以占据最广阔的土地和兵多将广实力排在朱元璋之后。最弱的就是张士诚了。
通过这个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
:在元末这场三雄争霸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和战略决策,而无论是土地、人口、兵力还是经济实力,这些外在的因素,往往在一两场战役过后就能够发生逆转,是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的。
所以朱元璋成了元末这个乱世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