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叔撰文
中华民族历史,是创造了东方人类文明的五千年,也是打打杀杀腥风血雨的五千年,而在这漫长的、剧烈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滚滚红尘中,因为一些特殊的缘故,三国时代在今天尤其受人注目。文艺作品喜欢取其故事有血,娱乐游戏喜欢取其人物有肉。但是最吸引人的,三国是历朝历代谋士最牛逼的时期,各种谋略,各种算计,各种猜心思,各种斗心眼,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不是说其它时代谋臣的作用就不如三国,但是就其在后世的影响程度,以及从谋士这样一个参谋群体的规模来说,毫无疑问,三国时期的谋臣,必定是当时当世政治军事生活中极其耀眼的存在。所以不论是阅读史书笔记,还是涉猎演义传奇,你一定对两个字熟之又熟,一曰计,一曰谋。孔武有力的将军们沙场鏖战,很多时候跟街上两人打架也没多大区别,而战争的成败更大地取决于谋之好坏、计将安出。
曹孟德,世之英豪。时人许劭评价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个“能”字,一个“奸”字,概括得极为精当。曹操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小人嘴脸,英雄盖世有其短,儿女情怀有其长,豁达时坦率真诚有大量,狭隘时疑神疑鬼费猜忌。但无论如何,他也绝对当得起“英雄”二字。而这位大英雄戎马一生,能够讨黄巾、诛吕布、败袁术、平袁绍、定刘表、收张绣、击马超、破张鲁,一举荡平中国北方,可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善用谋臣的力量。
但是,曹操是一个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鲜明、有时固执得不要不要的人。照理观之,他是三国时期各路军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遗憾的是终究没能实现。其实,曹操原本是有很好的机会的,但恰恰在几个很重要的节点,这位素来善纳良言的英雄,却没能听从谋士们的劝告,从而下出了臭棋昏招,要么白白错失了机会,要么反倒给了自己重重一击,大好局面被葬送。否则,历史或许截然不同。
【1】放虎归山
曹操没能在刘备立脚未稳时将其翦除,可谓一生之憾事。可是这件事只能怪他自己呀!其实,曹操心里面是很清楚的,刘玄德虽织席贩履出身,但绝非池中之物。关于这一点,三国那个“朋友圈”里,有点脑子的人大概都看得出来。在协助剿灭吕布后,刘备跟从曹操到了许都,接受了朝廷委任的官职。曹操对刘备是不放心的,表面上礼之甚重,出则同與,坐则同席,实际上一直提防有加。刘备心里也明镜似的,于是装作不问朝野之事,在园子里种起了瓜菜。
而这一猫捉耗子的游戏,最为惊心动魄、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桥段就是“煮酒论英雄”了。结果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玄德公演技爆棚成功骗过了孟德公。以至于几位高参屡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听不进半只耳朵里去。虽然拿英雄的名头敲打刘备,实则曹操那会子真心没觉得刘备将来能成多大气候。
程昱就很认真地劝告过曹操:“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公不爱听,他的回答是:“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就连曹操向来言听计从的郭嘉也曾进言:“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说这份上了,曹操还是犹豫不决。
翌年,袁术北投袁绍,刘备趁机请缨去截击,此时郭嘉和程昱都恰好不在身边,曹操未及多想就同意了。及至郭、程二人回来,劝谏说:“刘备不可纵!”曹操突然醒悟过来,但追之不及,悔之已晚。刘备果然不去攻袁术,而是占领下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与朝中董承呼应,拥兵反曹。
倘若刘备不能脱身,或杀之,或束缚在身边,这只蛟龙便只能困于池苑之中,没有机会劈波斩浪,诸葛亮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出山,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没有了三足鼎立,以曹操横扫中原、平定辽东及收服陇西之威势,西蜀刘璋暗弱无能,虽有山川之险,想来必不能守也,西蜀若破,江东肯定纳降,则天下可定。有人或许要说,世事难料,你怎么知道后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当然,我们无法知道,但这种假设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
若这出历史大戏里安排刘备早领盒饭,剧情梗概或许就是这样滴:官渡之战剿灭袁绍,远征乌桓踏平辽东,南向刘表得据荆襄,西击马超收复陇右,至于张绣、张鲁,不可能与曹操相抗衡,后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而刘璋从老爹刘焉手里继承了西蜀之地,却是个才疏志短的官二代,偏安苟命,不思进取,以刘备当时率领数万之众尚能取了西川,若换作曹操虎狼之师,山川之险不过多费些工夫罢了。
而作为残余的军阀势力,江东孙权是唯一还有点力量的。但是孙权不可能援救西川,或者趁曹操用兵之时学刘备那样吞并西川。原因是这时候曹操已控制了荆襄之地,东吴已无天时地利,如果向西进兵无疑于自己作死。荆州在当时乃水陆要冲,战略上可攻可守,如果没有了刘备,赤壁之战或许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也会是另一种结局。荆州若不失去,等于是扼住了东吴的脖子,往后孙权很难有大的作为。随着汉中和益州尽归曹操掌握,江东之地指日可下。
【2】赤壁之战
刚才说到赤壁之战,这是曹操戎马一生最大的败笔。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与曹操官渡之战同样伟大的战例。若站在曹操代表的政府军的立场,这一场失败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史书中记载得很清楚,关于这场战争,曹操阵营里有不少反对意见的,但是孟德公大概被轻松赢得荆襄九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上没有了一直倚重的大谋郭嘉和荀彧,别人的话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曹操轻松得了荆州,欲征孙权。参军傅干进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另一个郭、荀之后的大谋士贾诩也劝告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公不从,军遂无功。是曹操的固执,造成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惨败。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上下半场的分水岭,曹操的失败,沉重削弱了曹魏的力量。更为严重的是,荆州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被刘备得到,使其有了立足之地,终致西进图川,成就了鼎足之势。而鼎足之势一旦形成,就意味着魏蜀吴三家谁都难以轻易征服对方。后来曹魏伐蜀、伐吴都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蜀、吴可互为应援。东吴数次犯魏也没占得丝毫便宜,西蜀屡屡北伐皆未成就寸功,盖因蜀、吴两家虽为联盟关系,实际上也相互提防忌惮,不敢倾其全力。
所以,如果不打赤壁这场仗,而是听取傅干与贾诩的建议,在拿下荆襄九郡后暂时罢兵,修养民生,振业农工,招贤纳士,教化育德,则用不了几年,中原的人口得以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士族咸从,百姓皈服。刘备因为没有荆州这块跳板,纵使孔明在侧,大约也很难实现西蜀立国的愿望,弄不好会像袁绍刘表那样早早退场。几年后曹魏更加强大,又没有了刘备这个曹操眼里的英雄敌手,张绣、马超、张鲁、刘璋、孙权都不在话下。可见一招棋下错,虽没有满盘皆输,也弄了个僵持胶着,一统天下自然遥遥无期。
【3】得陇望蜀
曹操征讨张鲁,一战而定。主簿刘晔居功至伟,正是他献计曹公,以奇兵强攻张鲁的军队,汉中遂被平定。刘晔认为时机大好,应趁势攻伐益州,定能成功。他对曹操说:“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如此清晰的判断,曹操却没有听从。
其实刘晔分析得极其有理,曹操征张鲁时,刘备刚得了西川,立足未稳,人心未附。而汉中既克,所谓唇亡齿寒,西蜀的老百姓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还来不及做好战争防御和战争动员,此时若曹操挥大军直扑过去,西蜀很难有效抵挡。对于这个问题,不只是刘晔,还有一位高人也持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后来唯一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的司马懿。
讨伐张鲁时,司马懿随在军中,汉中已得,他也献策给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还是不听,竟然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鬼叔表示很很很很很很惊讶,这可不像是曹阿瞒同学的作风呀!结果是,七天以后,有来自于蜀地的投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这时候曹操智商又在线了,想起了刘晔、司马懿他们的建议,于是询问刘晔:“今尚可击否?”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明白时机已过,只好率领大军还朝。
兵贵神速,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你若不及时趁热打铁,工件已经冷却了,使再大的气力也打不动呀!七天时间,以诸葛亮之谋,早已帮助刘备安定人心,整顿兵马,囤积粮草,严阵以待。这时候进攻,曹魏军队决然没有那么顺利了,弄不好还会吃亏。
这是曹操毕生之武并天下,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很可惜被他的犹疑给浪费了!很多时候偶然即是必然,曹操性格是兼具果决与迟疑的矛盾体,有这些判断失误在所难免。其实,不少最后成功的战役中,因为曹操的迟疑还差点就半途而废了呢。
官渡之战时,曹军与袁军相持不下,曹军又缺少军粮,曹操一度要打退堂鼓撤兵。镇守许都的荀彧写信劝告曹操坚持,荀彧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袁绍必败,曹军很快就能等到机会,后来果然应了荀彧的话。此次征讨张鲁,因山路难行,粮草困乏,曹操其实已经下了命令要退兵,刘晔听说后驰马来见曹操,说:“不如致攻”。致攻就是出其不意强攻,曹操正是听从了刘晔的建议行事,结果张鲁败走,汉中得定。
所以呀,套用前些年黄小厨、坏叔叔、孙漂亮他们参加的某档娱乐节目的广告语:这就是命!或许,天下三分,这就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命,谁也无法打破这个平衡。至于后来三国归晋,终成一统,并非司马氏强于曹氏,乃势至耳!煮酒乱弹,就当是闲话打打牙,如果曹操这几次听从了劝告,说不定在他有生之年还真是能灭蜀破吴,荡平天下哩。其实这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的,如此则后续中国历史会有哪些不一样呢?
注:引文采自《三国志》;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