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6年北伐开始,到1949年败离大陆,国民党军基本战略单位虽然基本都是“师”这一建制,但根据战争的需要同时又设置有很多比师规模更大的战略建制,且名目高达十个以上,颇让人疑惑。
为更好地诠释这一演变历程,我们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加以简要说明。
第一阶段:1926年5月至1937年7月
依据惯例,这一阶段又被分成诸多历史时期,比如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战争等等,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
北伐之初,国民党军计有八个军的番号和兵力,被分成东、中、西三个路军。一年之后二期北伐启动后,北伐军又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路军。
此时的“路军”建制,至少辖两个军,多则可达六七个军之众。
随着北伐的深入,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军级建制单位数量的陆续扩张,北伐军又设置了集团军建制,蒋阎冯及桂系部队分为第一至第四集团军。
请注意,这时的集团军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前者兵力规模为后者的数倍,比如第一集团军兵力峰值达到了四五十万,几乎超过了抗战时期大多战区所辖兵力。
北伐之后,国民党军进行了所谓的统一编遣,核心意思就是压缩蒋冯阎桂等各部兵力,军改师。
到因编遣不均引发军阀混战之时,为便于作战,蒋军又恢复了“路军”这一建制,与北伐时期的路军直辖军不同,此时的路军直辖的是师级单位。
再到土地革命战争时,对我各苏区进行疯狂围剿的国民党军,又在路军之下、师以上又增设了“纵队”这一非常建制单位,每纵队辖几个师不等,这个时期的国民党军纵队,兵力规模大致等同于解放时期的我军纵队。
第二阶段:全面抗战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基本战略单位依然是师,再往上为军、路军。只是路军这一建制单位,又由土地革命时期的直辖师改成了直辖军。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原先属于陈济棠的第八路军番号,被蒋氏转给延安时,就直辖三个师,不设军级建制。
随着抗战的推进,国民党军的路军建制又逐渐调整成了集团军,调整结果又大多换汤不换药:比如孙连仲第二路军调整成第二集团军,韩复榘第三路军调整成第三集团军。
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又在军级单位以上叠床架屋,增设了“军团”这一名号。为便于理解,我们不妨这么认为,所谓军团就是介于军和集团军之间的作战单位。
武汉会战期间,蒋氏又在集团军之上堆砌了“兵团”这一建制,第五战区及第九战区的所有部队分别被编成两个兵团,每兵团辖数个集团军不等。
武汉会战之后至于抗战结束,兵团这一建制再没出现在国民党部队之中,而军团这一建制也逐渐被集团军所完全取代。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又整出了“方面军”这一建制,我们大致可以这么看,国民党的方面军建制规模大致与武汉会战时期的兵团类似吧。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期间,国民党军“整编师”的建制番号一度出镜率很高,这个所谓整编师的来龙去脉说起来貌似很复杂,其实本质上还是基本等同于原来的军级单位。
随着战争的推进,蒋氏发现单独行动的整编师或军往往轻易就歼,于是就重新推出了“兵团”、纵队这两个作战单位。
要注意,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兵团”,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非常设建制,比如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临时组建的汤恩伯第一兵团;另一种是大决战前夕陆续组建的常设兵团,比如杜聿明、邱清泉第二兵团。
国民党非常设兵团的兵力规模要远大于常设兵团,前者兵力可达数十万人,后者通常为十万人左右。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纵队”,亦为非常设建制,基本都是为完成特定作战任务而组建的,任务结束,该临时指挥几个整编师或军的纵队就解散了。
以上简要回顾了国民党自1926年至1949年师以上建制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国民党军指挥系统往往叠床架屋,有时候指挥层级过多反而影响了作战效率。
再者,他们增设诸多建制,有时候并非全部出于军事需要,而是为了人事激励需要,或是为解决人事矛盾问题。
最后一点,国民党师以上建制的逐渐增多,有时候亦是无奈之举:由于战力有限,不搞更大的建制,在作战中往往更容易被歼灭;搞了更大规模建制吧,又会被更为集中消灭,总之是无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