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隋唐科举制度出现以前,普通仕人想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需要借助声望的力量,让一些社会名士为自己站台,这样才有可能被朝廷重视起用。
到了东汉末年的乱世,这些名士因为饱读诗书,有突出的才干,因此也成为各路军阀拉拢的对象,特别是以“奸雄”面目示人的曹操,更是对他们礼贤下士,希望能够谋取这些人的支持,还曾经有“赤脚迎许攸”的举动。
但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他对待名士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和孔融之间的关系。
曹操创业初期,对待名士十分恭敬
作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在进入名士圈子的时候,还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汉灵帝时期,“十常侍”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深受社会名流高士的愤恨,也是他们不愿接近的对方。
曹操胸有大志,想要匡扶汉室,虽然自己也是出身宦官集团,但他积极与乔玄、何颙等人交流,终于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将自己从没落的宦官集团中剥离出来。
在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的政变中,曹操也积极参与,更得到士人的认可,董卓乱政之时,曹操打出除暴安民的大旗,吸引了大批名士聚集在他身边。
荀彧,郭嘉,许攸等人都成为他重要智囊,为他在袁绍,袁术等实力派军阀面前站稳了脚跟出力不少,而此时的曹操对这些人也是言听计从,给人以胸怀坦荡之感,名士们也认为找到了知音,双方合作十分默契。
但在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朝中很多大臣看到他有不轨之心,便开始心生不满,更出现了几次刺杀曹操的事件。
曹操为了巩固自己权利,对忠于汉献帝的大臣开始大肆打压,使尊汉朝为正统的名士们与他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曾经担任过北海太守的孔融。
孔融在认清曹操面目后,不断向对方挑衅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在汉朝末年具有很高的威望,经常是厅堂雅士满座。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因为收留被宦官集团迫害的名士张俭而出名,后来拜在杨赐门下就读,成为著名的饱学之士。
孔融犯颜敢谏,甚至在董卓把持朝政时期,他也没有屈服过,而且董卓还对他没有办法,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轻易杀死孔圣人的后代。
曹操在创业初期也刻意与他交好,给孔融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还夸赞过他是“忧国无私”的忠臣,曹操也借此笼络了不少天下名士的心。
对曹操将汉献帝安置在许都的行为,最初孔融也是十分赞成,但他心中想的是曹操将大权还给汉献帝,自己做一个擎天保驾之臣,依旧恢复汉朝的统治。
而现实却十分残酷,曹操不仅没有按他的思路去做,反而是威逼献帝做自己争霸天下的傀儡。这让孔融对曹操的看法彻底发生了改变,并开始与其对抗。
不久,远在荆州的刘表在行祭祀大礼的时候,规格有僭越的行为,曹操得知后大为火光,打算让汉帝下书斥责对方。
但孔融却站出来进行阻止,他认为如果让天下人知道刘表是如何比拟天子之尊的,那些“欲窥高岸”的军阀们也会争相模仿,反而使皇家威仪受到更大的损伤。
孔融的话表面是针对刘表,而实际上也是对曹操的讽刺,认为他不归权与献帝,自己就是“欲窥高岸”之人。
此时的曹操羽翼还不丰满,虽然他对孔融有所不满,表面还是非常善待他,但孔融已经认定曹操是权臣,心理上已经与其分道扬镳,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针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曹操提出恢复已经禁止很久的肉刑,这种刑法非常残酷,受刑的人在身体上会遭受永久性的伤害,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大户都对他挟持皇帝的行为十分不满,于是他就想用这种残忍的行为让他们屈服。
建议刚提出来,孔融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认为治理天下应该实行仁政,用暴力方式去对待百姓,只能说施行的人本身就是暴虐成性。
孔融的屡次顶撞,让曹操开始对他有了杀心,并在征讨刘备的时候达到顶点。
首先,此时的曹操已经击败袁绍,袁术,吕布等对手,基本上统一北方,手下有上百万精锐部队,粮食供给也十分充足,文臣武将更是多不胜数,成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
曹操也是志得意满,认为孙权和刘备都不足为虑,一战就可以平定他们。
眼看大功将成,过去需要自己吹捧的名士们,也就变得不再重要,更是对刺耳的话听不进去,而且这些终于汉室的人,还有可能成为自己代汉路上的绊脚石。
孔融被杀只是引子,背后是曹操对名士集团的清理
为了除去孔融,曹操先是挑拨与其不合的郗虑之间的矛盾,使他们互相写信谩骂,然后又唆使路粹诬告孔融有欲图不轨的行为,奏情献帝将其处死。
很快在曹操的授意下,孔融被收押到监牢,并被罗织了大量的罪名,定刑为死罪。
建安十三年,孔融在许都被处死,而且全家也被连带抄斩。孔融死后,曹操对名士们打击并没有停止,即使是在赤壁大战中损失惨重,需要笼络人才恢复元气的时候,曹操依旧是我行我素。
毛玠曾经提出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是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魏政权立下大功,但就因为为屈死的崔琰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下狱。
娄圭年轻的时候与曹操的关系非常紧密,后来有成为他重要的谋士,特别是曹操面对西凉马超骑兵无奈之时,他提出积沙为城的奇计,使曹兵反败为胜。
但就是这么一位名士,因为一句“父子乐”,便被认为是恃旧不虔被曹操所杀。
可以说,曹操对汉末名士的态度,是随着他实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最初的容忍依靠他们,到后来的打压铲除,伴随的都是曹操不断膨胀的野心。
而他的所作所为也正应了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参考资料
试论名士之死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塑造束强
汉末三国士人书写研究——以名士为中心王旭文
从圣裔名士到道德说客——《三国演义》对孔融形象的塑造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