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鬓无雪,去年三十三。”顺治元年,满洲贵族入关,并颁布“剃发令”,违令者即死路一条。这是封建王权势力崛起的象征,也是社会文化在多年的更替中产生的新篇章。
许多有关清朝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持续热播,在这些清宫剧中,必然会出现的就是剃发盘辫的清朝男子,无论是贵为一国之君,还是普通的臣子百姓,都必须遵守这样的发型。可别被清宫剧误导了,因为清朝人的发型根本不长这样,比剧中还要丑。
提到古代男子的发型,最早并不是清朝人那样。起初男子的发型要经历几个阶段的变化,分别对应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中,孩提时期为总角,15岁时就要束发为髻,到了20岁时,则要成弱冠之礼。在现代,男子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发型,但是在古代,这并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去变化的,因为它涉及到一种文化礼仪的延续与传承。
但是,随着顺治元年清兵的入关,这样的习俗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朝廷颁布了“剃发令”,命令男子必须剃掉长发,这是满洲贵族对于那些被征服者和投降者稳固统治权力的方法。如若不按照这样的规定来剃发,那么必然会引来杀身之祸,因为不剃发就代表着不顺从朝廷,反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
但是,许多南方地区的男子都比较注重外表的美丽,所以他们普遍认为长发比较符合他们的美观标准,而且更能展现他们的英俊风姿,尤其是南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也比北方要快,这也致使他们更加不认同这种野蛮的举措。所以一时间,南方的民众愤怒不已,甚至还发起一些民变。可见,一个发型的变化能带来的矛盾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这样的剃发令实行之后,对于剩下的头发要做成什么发型,清朝统治者也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每个时期各不相同。在清朝初年的时候,金钱鼠尾则成为了官方指定的统一发型,这种发型比那些清宫剧里出现的男子发型要丑陋得多,因为它只是在脑门心的地方剩下一点头发,然后把它编成长辫子,用丑陋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清政府的审美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所以他们觉得金钱鼠尾这样的发型很好看,但是民众无论心理觉得再丑陋再不愿意顺从,也得咬咬牙闭着眼睛剃发编成这样的发型,毕竟反抗的结果就是被处死。就算顺从也得明确遵守清政府给出的规定,不一板一眼地去做,也会被处死。
这样的例子也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在顺治年间,有一个老百姓丁某,就是因为剃的头发的数量不符合清政府的规定,即使剃发也被斩杀,所以说在发型这一块,男子都非常提心吊胆。毕竟男性一直是社会领域中的力量一方,如果民众奋起反抗,那么组成者大部分也都是男性,所以清政府也会更多地关注男性的发型。
清朝乾隆年间,这种发型就开始发生变化,男子在头顶可以留下巴掌大小面积的头发,而且编的辫子也可以更粗一些,从美观角度来看,这的确是比金钱鼠尾的发型要好看得多。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男子的头发也是越来越多,而且能拥有一条粗粗的辫子,男子们都会觉得非常的自豪,人们的审美似乎也在时代的更迭里发生了变化。
所以,清宫剧中所出现的那些清朝男子的发型,原型其实就是清朝晚期时的男子发型,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这样的。男子们虽然在清兵入关前统一觉得长发很英俊,但是后来剃头留辫子的时间久了,他们又开始觉得辫子头非常的好看,乌黑亮丽的头发也更能吸引女性的注意。但是到了辛亥革命之后,这种辫子头就被废除,只是有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剪掉自己留了多年的长辫。
电视剧中的人物造型设定都会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走向去完成,所以人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造型。我国的史书典籍中,详细地记录着历朝历代文化的变化和进展,而发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所不能忽略的。所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要注意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电视剧所误导。
参考资料:
《送宣皎上人游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