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以北宋赔款为代价实现和议。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签订的盟约,宋许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主呼真宗为兄。辽宋第二次幽州之战失败后,辽国采取报复手段时常犯宋,屡遭其祸,宋曾两次向辽乞和均为所拒。宋太宗时,宋真宗赵恒继位,主和之益盛。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入侵,直抵澶渊(今河南濮阳),距开封仅300里,朝野震动,真宗懦弱,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主张下,真宗亲政辽军,宋氏士气大振,取得胜利,战死辽大将,士气动摇。
寇准主张趁势扩大战果,真宗却议和心切,辽国萧太后发出议和要求,真宗答应可赔百万银两,在寇准的严厉要求下,宋国议和大臣签订了澶渊之盟,成为历史上在有利条件下,中原华族与少数民族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条约。真宗也深感屈辱,将寇准罢官,以发泄私愤。
从此燕云十六州再无归还可能,宋真宗毫无胆识和勇气,根本不敢动用军事手段北伐。中国澶渊之盟后,辽宋维持了117年的和平状况,互不侵犯,发展双方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
使辽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北方燕云十六州的根据地,加速其汉化过程。也因其内部腐败和政治动乱,无力对北宋侵犯掠夺,维持互不干涉的状态。
直到金国的崛起,并与北宋联合消灭辽国,发动靖康之乱,占领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宋皇室被迫偏安临安,建立南宋王朝。之后,宋辽又签订的庆历和熙宁和议割地赔款,都是不平等、屈辱的条约。
后晋石敬瑭开启了对外族屈辱的历史。
中原华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屈辱约定始自于后唐时期大将石敬瑭,为了消灭后唐政权,与辽太宗耶律德光,作为交换条件承诺割让燕云16州给契丹辽国,以45岁的石敬瑭自称儿皇帝认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极尽屈辱,开启了屈辱懦弱的历史。
澶渊之盟是以书面的盟约的形式,本来可以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甚至是收回燕云十六州都是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可惜没有把握住,而石敬瑭是在其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借助辽国的势力消灭后唐。
而北宋真宗时期,无论其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超过辽国,是因为宋真宗的懦弱无能,屈膝胆怯,加之主和派势力强大,选择了屈辱实在是令人痛心。
如果君主上下同心,抓住时机,坚定信心和勇气,在寇准、毕士安的坚持下,给予辽国以强力反击,必定能够取得去更大胜利,在根本上解除辽国的隐患,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束自石敬瑭以来屈辱的历史。却奇怪的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坚定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让人看到了清王朝末年类似的情形,令人痛心疾首。
宋太宗开启了屈辱的历史,没有胆识和勇气再次北伐辽国,收复失地,总想用议和的方式加以解决,主和派势力抬头,宋真宗更是胆小怕事,在议和益盛的氛围下,自废武功,自甘堕落,只能是屈辱的处理与辽国关系,军事上懦弱,在经济上补偿。虽然在经济上的赔偿少于军事支出费用,但付出最终亡国的代价,偏安江南,历史的教训太过沉重。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