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黑龙江大庆市松辽盆地传来喜讯,一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陆相砂岩油田被发现,松辽盆地下沉睡千万年的“黑色黄金”完成惊天一喷,大庆油田由此诞生。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并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南北朝以后石油就被用于古代战争中的火攻,但中国对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却始终落后与其他国家,直到大庆油田的出现,新中国才终于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大庆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到了56.7亿吨,在开发的这60多年内,累计生产原油二十多亿吨,上缴国家利税上万亿,如此大的油田,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而让人庆幸的是,在东三省盘踞多年的日本始终没有发现这座巨大的油田,这实在是中国人之福,可以想象一旦日本在战时勘测到了大庆油田,解决了本国的石油危机,届时中国人民不知道要再受多少年战争之苦才能赶走这群入侵者。
那么日本当年为什么没能发现大庆油田?如果真让日本得到了大庆油田,二战的最终走向又是否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后勤物资的充足与否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前线战斗力强弱的标准之一,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战争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想要发起大的战争,首先就要解决后勤补给问题,这其实也是当年日本侵占东三省的主要原因。
东三省不仅拥有大量的煤炭和钢铁矿,还有丰富的粮食可以支撑日本的战争所需,东北拥有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其他两块一块在苏联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另一块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在日本看来,得到了东三省,等于就稳住了日军的生命线。
1932年3月1日,东北沦陷后,日军在这里建立了伪满洲国,为了最大程度地压榨出东三省的资源,日本迫不及待的开始着手对这一地区的“开发”,而当时负责执行这项重要任务的日本机构名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满铁始建于1906年,由于沙俄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沙俄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东北的中东铁路转让给了日本,日本后将其重新起名,叫做南满铁路,为了管理这条铁路,日本在第二年成立了满铁。
满铁虽然表面上是一家铁路管理公司,但实际上早已是日本在满洲进行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在华的数十年,满铁积极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长时间搜集整理我国的各种资料,并成立了诸如“满铁中央试验所”等殖民地科研机构,旨在对镁、铝及其矿产资源的工业化、页岩油的提取与煤液化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而当时日本重点炼制的对象则是抚顺油页岩。
早在明治四十二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开始了对抚顺油页岩的炼制工作,满铁在抚顺煤矿调查时发现,从高处滚落下来的油页岩石块,在落下的过程中时常会因摩擦而起火,因而推测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质,而事实也证明了日本的猜想,虽然抚顺油页岩的品质优劣不一,含油率在8%~40%之间,但储量却非常丰富,足够日本用上几十年。
一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加大对抚顺油页岩的炼制工作,并先后成立了抚顺炭矿制油工厂、抚顺炭矿石炭液化工场以增加产能,为给日本全面侵华做准备,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对石油工业建立控制权,而抚顺的煤炭液化和合成燃料的开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1936年4月,日本拟定在三年内耗资1500万元,逐步将干馏炉日处理页岩能力由原先的100吨提升至180吨,这样日本一年能够得到的粗油就能达到30万吨,后因七七事变的发生,日本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石油的压榨,满铁又开始新建东炼油厂,不过还没等东炼油厂真正投入使用,日本海空军就因石油短缺而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基地,引发太平洋战争,最终自取灭亡。
那么日本人如此费尽心思地在辽宁压榨石油,甚至不惜从美国嘴里夺食,为什么就不去黑龙江一带找一找呢?
这就要追溯到当时国际石油勘探业内主流的“海相生油理论”了,海相生油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环境为海相沉积层,海洋中的各种生物死后沉积在海底,同时沉积的还有河流带来的淤泥和各种植物的枝叶,在海底的巨大压力下,这些沉积物逐渐被压缩融合在一起,形成海相沉积岩,经过几百万年的物理化学变化后最终转化为油气。
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错,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大多数大型油田其实都是海相生油生成的,但后来的实践证明,石油的产生并不只有海相生油,不过当时日本并不知道这些,日本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家们普遍认为石油仅仅为海洋生物生成,因此他们始终将中国石油的开采重点放在辽宁,尤其是辽南地区。
而1959年被发现的大庆油田实际上是属于“陆相沉积构造”,在当时“海相生油理论”的影响下,所有人都认为这里不具备生成石油的基础条件,就算有,也只会是贫油区,因此尽管日本航空队多次从大庆上空飞过,有时还能从空中看到大庆部分地区的草地上有黑色油膜状漂浮物,可日本地质学家们始终咬定“这里不可能有石油”,没必要浪费精力开采。
错误的理论使日本错过大庆油田成了一种必然,不过退一步来说,就算当时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以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开采技术,也很难将大庆油田的石油充分利用。
东京大学的教授很多年后在谈到日本对满洲石油开发的经历时曾说,日本人之所以会与大庆油田失之交臂,是因为日本钻探的深度不足以触碰到大庆油田的最浅油层,当时日本的钻探最多只能下探到地下800米,而1959年初次发现的松基三井已经深入地下1357米~1382米,这个深度意味着即便日本找到大庆油田,深层次油井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也注定日本可望而不可即。
除此之外,战时的日本在人力、物力以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并不具备开发大庆油田的能力,石油的开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新中国为了开发大庆油田,不仅抽调了三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还积极动员全国企业日夜生产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机电产品和设备。
另外还有上百名科研人员时刻跟随现场勘探,确保整个开发过程不会出现一点意外,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国是把整个石化工业的人力物力都送到了大庆,这才使松基三井完成了惊天一喷,如此庞大的开发团队和惊人的组织能力,日本根本做不到。
除了受石油禁锢理论的影响和技术条件的短板以外,日本在战时没能发现大庆油田其实还要“感谢”美国的刻意隐瞒,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组织过一个调查团到中国进行石油勘探调查,此次勘探中,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的存在,但当时美国政府却刻意将这个消息隐瞒了下来,并对外发表“中国贫油论”。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东北地区还是日本的势力范围,美国担心一旦让日本知道大庆油田的存在,将会失去遏制日本咽喉的能力,因为当时日本90%的石油都要从美国进口,如果大庆油田被日本开发出来,美国势必会失去对日本的掌控力,所以美国一直对日本宣称在中国没有发现石油,日本也就信以为真了。
日本没能发现大庆油田,虽然靠美国进口和自己生产也能勉强维持战时所需,但随着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几乎被断油的日本如同被人掐住了咽喉,为了让战争继续下去,日本最终向美国下手,与世界第一强国开战,同时进军东南亚夺取英法殖民地,结果却只是自取灭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