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64年正在休假的赫鲁晓夫,接到勃列日涅夫的电话,请他回去开会
创始人
2025-08-04 17:03:13
0

前言

在1964年的一个晚秋夜晚,苏联政坛上演了一场震撼的权力交接剧。赫鲁晓夫一手推翻斯大林遗产,致力于苏联民生和农业发展的领导人,突然间从权力巅峰坠落。

他的密切盟友勃列日涅夫,一个曾经的忠诚追随者,却在背后精心策划了这一切。但为什么赫鲁晓夫会遭到如此命运?一个曾被视为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又是如何爬上苏联的权力巅峰?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政治算计?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个人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斯大林几乎被视为不可挑战的领袖,其形象无处不在,深植人心,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的政治风景开始经历剧烈的变革。赫鲁晓夫试图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来摆脱斯大林的阴影,旨在重塑国家的内外政策。

他首先精简了冗长的军队序列,将有限的国家资源投入到核武器的开发中,希望以此提升苏联的国际地位。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胆地取消了劳改营制度和干部的终身任职制度,力图减少权力集中带来的腐败问题。他还明确禁止了个人崇拜的现象,试图让苏联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化。

短期内这些改革措施确实为苏联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和积极影响,这些改革同时也触碰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许多高级官员对赫鲁晓夫的政策持批评态度。特别是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这一决策让他失去了许多俄罗斯军方和老兵的支持。

1957年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高层会议上,对赫鲁晓夫的不满声音愈发高涨,一些人公开指责他的政策失误。在这关键时刻,勃列日涅夫却选择了支持赫鲁晓夫,这一立场让赫鲁晓夫对他深信不疑。

令赫鲁晓夫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勃列日涅夫表面上忠诚可靠,但他实际上已经在暗中策划着一场旨在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勃列日涅夫的双面手法让他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野心,直到最后时刻才露出了狐狸尾巴。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具前瞻性,但因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对既有利益集团影响的评估,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治失误。而勃列日涅夫的耐心和策略,使他能够在赫鲁晓夫失势的关键时刻,成功地为自己铺平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1964年的苏联,政治风云突变。赫鲁晓夫这位一度力图改革苏联体制的领导者,正站在权力的边缘。勃列日涅夫作为赫鲁晓夫的密切盟友,却在这场政治巨变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尽管在政变筹备期间,他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存在。

10月13日的清晨,勃列日涅夫的电话切断了赫鲁晓夫的休假时光,这通看似寻常的电话,却是政变计划中关键的一环。赫鲁晓夫毫无防备地接受了勃列日涅夫的邀请,未能预见这是他政治生涯的终结。

在赫鲁晓夫被推翻之后,权力的真空状态几乎立即显现。中央委员会内部的几位重要人物,如苏斯洛夫、谢列平等,各怀鬼胎,欲望难平。就在苏联似乎即将陷入领导无序的危机时,一种妥协的决定被迫出台:让勃列日涅夫暂时担任国家的领导人,直到找到更合适的替代者。

这个“临时”安排的背后,勃列日涅夫的野心开始悄然膨胀。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在中央全会上的表现虽然低调,但却意味深长。他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这一身份的确立,似乎预示了他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过渡期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对权力的把握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安置了赫鲁晓夫,还巧妙地将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推向了权力的前台,自己则在幕后稳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苏联政治的“三巨头”格局。

这种平衡的局面满足了各方的利益,但勃列日涅夫心知,这只是暂时的。他的宽厚和圆滑掩盖了其深不可测的野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勃列日涅夫逐渐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个领袖的形象,他的肖像开始频繁出现,他对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勃列日涅夫精心管理着他的公众形象和政治策略,最终将自己定位为苏联的绝对权力中心。他的政治手腕使他成功地从一名“临时领导人”转变为苏联历史上最长期的领导者之一,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证明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策略的成功。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同样充满了挑战和矛盾。

在勃列日涅夫接管权力后,苏联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政策转变,从赫鲁晓夫的新政回到了更为传统的斯大林式路线。这一决策标志着苏联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也宣告了赫鲁晓夫试图推动的轻工业发展策略的终结。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路线转变,为苏联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与发展,军事力量在他的领导下迎来了新的高峰,显示出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强大实力。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也不乏批评之声。

他的政策虽然初期取得了成功,但他的保守态度和对斯大林时代某些方面的模仿,比如个人崇拜的再现,逐渐暴露了苏联体制内部的问题。这种权力集中和个人崇拜的政治文化,加剧了体制的僵化和贪腐现象,为苏联后来的困境埋下了隐患。

赫鲁晓夫的下台,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斯大林政策的彻底否定和对苏联官员利益的冲击,尤其是他试图取消干部终身制的决策,这直接触动了苏联官僚体系的根基。

赫鲁晓夫的政策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他在实施过程中的极端做法和缺乏周全的考虑,最终引发了苏联高层的广泛不满,导致了他的政治生涯的终结。

赫鲁晓夫自幼便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的心中,农业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行为,更是农民生活的基石。即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不断攀升,得到斯大林的青睐之后,他对于农业的重视从未减少。

他常常深入农村,亲自踏查土地,与农场的管理者们坐谈,细致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1949年,赫鲁晓夫深感若农业继续停滞不前,将来苏联的粮食危机将无法避免。

自1929年起,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纳入集体农场体系,以"自愿"的名义进行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管理。斯大林时代的政策规定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余下的由集体农场分配,或储存、或销售,通过这种方式,集体农场理应能获得收益。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政府的征购价格远低于成本,加之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从1929年到1953年间,集体农场的亩产量始终未见提升。二战更是对苏联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大量农民被征召入伍,不幸牺牲而战争期间被德军占领的土地上,农业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

战后尽管国家急需恢复和提升农业生产,但政府的资源主要被投向了城市和工业的重建上,农村地区的恢复和发展几乎被忽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的工厂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劳动力短缺,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困难。农村地区因此承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而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却日益增长。

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援助被中断,苏联不仅需要满足本国的粮食需求,还要保障东欧盟国的粮食供应。面对这样的内外压力,赫鲁晓夫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赫鲁晓夫着手进行农业改革,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激情。他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农民的税负、改革农产品交易制度,使得农民能够直接受益于自己的辛勤劳动,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热情。

尽管这些改革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赫鲁晓夫后期的政策却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他的“玉米运动”虽初衷良好,却因缺乏科学规划和实地考察,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影响了苏联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这一系列措施虽初衷为改善苏联农业状况,提升粮食产量,却因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导致了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终结。勃列日涅夫能够成功发动政变,除了利用了赫鲁晓夫政策的弊端外,还巧妙地抓住了党内外对赫鲁晓夫不满的情绪,最终将他赶下了权力的巅峰。

赫鲁晓夫最终以被迫退隐告终。在他的执政期间,曾经的辉煌和权力如影随形,他能决策重大的国家工程,影响国际政策走向,塑造民众福祉的改变。但转眼间他被孤立于一座僻静的别墅,与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日常变成了选择在林荫小径漫步还是在屋内观看电视节目。

赫鲁晓夫的儿子透露,父亲对于这种缺乏意义的生活感到十分挣扎,难以适应。有一次,赫鲁晓夫泪眼婆娑地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无力感:“我的时代结束了,我存在的意义在于人民的需要。如今我被世界遗忘,仿佛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那一刻赫鲁晓夫显得异常脆弱。

尽管被政变排挤,赫鲁晓夫的心依旧牵挂着国家大事,他通过收音机追踪时事,尽管他频频吐槽当下的政治宣传质量。他还喜欢与家人一同散步时畅谈世界大事,但家中的窃听设备令他不得不时刻警惕,甚至在私人空间如卫生间里,他都要对着窃听器愤怒抗议:“难道人民的税金就是用来监视我这种无害老人的日常起居吗?

这种被监视的生活让一向直率的赫鲁晓夫感到极大的压抑,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或许是他早逝的原因之一。为了寻找生活的新意义,家人提议他编写个人回忆录,效仿西方政治家的做法。赫鲁晓夫接受了这个提议,开始秘密整理自己的回忆。

为了避免被发现,赫鲁晓夫只能在散步时随身携带录音机,记录自己的思绪,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了许多环境噪声。1968年他撰写回忆录的行为被苏共中央发现,面对要求停止编写和上交手稿的压力,赫鲁晓夫交出了手稿,却秘密保留了复印件,并将其偷偷送往西方出版社。

《赫鲁晓夫回忆录》在1970年秋季面世,震动了西方社会。苏共中央随后对赫鲁晓夫进行了询问,要求他公开否认回忆录内容。但赫鲁晓夫这位老兵,拒绝妥协,他坚定地声称自己有权记录和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1991年标志着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终结,这一转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一些洞察力强的观察家早在斯大林时代就已经预见到苏联可能会面临解体的命运。在人们谈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时,很多人会直接指向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这位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接手的是一个政治体制腐败、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国家。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尝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中国和美国修好,寻求外交关系的缓和,比如从阿富汗撤军、签订《中导条约》等举措,这些行为在国内外都收获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支持。

戈尔巴乔夫在国内的改革尝试,尤其是经济改革,同样引起了巨大争议。他试图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同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私营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导致国有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苏联市场经济体系陷入混乱。商品价格飙升,普通民众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苏联经济走向边缘。

在1991年底随着苏联国旗被降下,替换为俄罗斯的三色旗,戈尔巴乔夫在电视前向全世界宣布了苏联的解体,结束了苏联近七十年的历史。苏联的解体虽然结束了冷战,但对俄罗斯及其前苏联国家而言,却开启了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新时代。

相关内容

刘德助0.001秒险胜 勇...
8月3日上午,在2025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800米决赛上,广西名...
2025-08-04 12:35:46
镇坪交警:圆满完成全国少儿...
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赵荣鹏)近期,镇坪县迎来了第二届“镇...
2025-08-04 12:35:31
捷尼赛思GMR-001首台...
捷尼赛思Magma车队在勒卡斯泰莱迎来了其GMR-001赛车的历史...
2025-08-04 12:35:01
原创 ...
文:文史咖【文史咖出品,必属精品,欢迎您的关注】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
2025-08-04 12:34:28
田径全锦赛衢州站|吴瑞庭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冯子涵 8月4日,在浙江衢州进行的2025全...
2025-08-04 12:34:18
原创 ...
和清朝有关的电视剧一直很多,比较多的就是关于后宫的爱恨情仇,不过小...
2025-08-04 12:34:14
原创 ...
傅作义,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中屈指可数的一位将才。他不但在抗日战争之...
2025-08-04 12:34:07
原创 ...
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都维持...
2025-08-04 12:33:57
原创 ...
前言 宣徽院是元朝的国家重要管理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作为...
2025-08-04 12:33:53

热门资讯

原创 詹... 卢卡东契奇近日与洛杉矶湖人续约了一份3年1.65亿美元的超级顶薪大合同,这也是意味着洛杉矶湖人正式进...
原创 令... 文|肉肉 前言 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我国在发展的同时, 也不忘伸...
原创 几... 几乎一统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就告诉你,看完别笑 战国乱世,英雄辈出。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
原创 奇... 风雨严寒步剑锋,夕阳塔影暖心胸。铸成大业云游去,峻岭涯旁一劲松---《赞罗青长将军》 抗日战争,是我...
原创 苏... 前言 在1991年的莫斯科,一种难以名状的紧张气氛笼罩着街头巷尾。苏联,这个曾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超级...
原创 美... 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准确地来说,应该是由移民群体组成的一个国家。 查阅历史可以发现,美国才建国200...
原创 历... 他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也是权力最大地位最稳的太子。如果他要造反,老朱不但不生气,反而会亲手给他穿上...
原创 走... 朝鲜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总体上是非常友好和亲切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历史因素...
原创 曾... 说实话,美国确实挺厉害的。虽然它才两百多年历史,但大部分时间经济实力都是全球第一。而且啊,在这两百年...
原创 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事实华夏民族体验过多次,千百年前作为亚洲霸主华夏是无数国家的目标, 综合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