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一道名菜,以整只蹄髈烹饪,小火焖炖,而后上笼蒸,至酥烂出锅,滗出汤,勾芡,淋上椒麻油即成。如此制作的蹄髈味道香嫩软糯却不肥腻,自古以来备受江南人民喜爱。
这道菜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万三蹄膀”,所谓“万三”,正是那位明朝巨贾沈万三。
在这道菜的背后,流传着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传说沈万三曾凭借这道菜而在朱元璋面前保下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流落周庄
与自幼贫寒的朱元璋不同,沈万三出身江南小商贾之家,家境殷实,且身为家中幼子,备受宠爱。沈万三自幼机敏过人,热爱玩乐,对经商之道尤为痴迷。少年时,他曾不辞而别,独自前往苏州,被阊门的繁华所吸引,立志要在商界闯出一番天地。
然而,世事无常,元朝末年战乱频发,瘟疫肆虐。沈万三所居的吴兴南浔镇也未能幸免,母亲在这场灾难中不幸离世。为了保命,沈父带着子女逃离家乡,最终流落到百里之外的周庄。
在这里,沈家人开启了他们的发迹之路。
发家致富
流落周庄后,沈家人身无分文,只能依靠沈父所剩不多的积蓄,在周庄购置了几亩薄田。虽然起初只能买到品质不佳的低洼地,但沈家人勤劳朴实,很快便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家境逐渐好转。
沈家人深知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于是在有了一定积蓄后,开始投资购买更多的田地。天长日久,周庄沈家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户。
沈父去世后,家业传到了沈万三手中。此时的沈万三已经长大成人,深受父亲影响,他明白要想积累更多的财富,不能仅仅依靠田产收入,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
他回忆起少年时在苏州的所见所闻,认为贸易往来是扩充资本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接管家业后,他一面继续购置田地、扩展产业,另一方面则利用周庄附近河流密布、水运便利的优势,开启了贸易之路。
就在这时,沈万三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陆德源。陆德源是苏州丝绸业的巨头,后来逐渐拓展到多个行业,成为江南一带的富贾。机缘巧合之下,两人相遇并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了海运事业。
沈万三断定,要想把生意做大,仅仅依靠江南市场是不够的。江浙地区靠近海边,海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能够将货物贩卖到海外,生意必将百倍千倍地增长。
为了应对海盗的骚扰,沈万三提出了与海盗合作的策略。他认为海盗抢劫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钱财,不如与他们合作,将贸易往来的盈利与海盗分成。这样既能保障商队的安全,又能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果然,沈万三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在与海盗达成一致后,他的商队畅通无阻地穿梭于各大海域之间。依靠着广阔的海外市场和陆家的生意基础,沈万三将生意打理得更加辉煌。
几年后,陆德源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而隐退,将生意全盘交给了沈万三。自此,沈万三成为了江南乃至全国的首富。
万三蹄髈的由来
成为首富后的沈万三并未沉迷于享乐之中。他虽为商人,却懂得风雅之道,经常在家中宴请文人墨客、蓄养家伎乐师,享受宴饮歌舞的乐趣。
然而,沈万三并非纨绔子弟。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深知要想保住这份富贵,必须与朝廷搞好关系。因此,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他选择了支持江南一带的义军领袖张士诚。
然而,张士诚最终被朱元璋所灭。沈万三审时度势,又迅速向朱元璋投诚。当时朱元璋正准备在南京建都并扩建应天城,但资金匮乏。沈万三乘机主动提出修筑城墙的任务,并亲自在现场督工确保质量。如今南京城中的一段城墙便是当年沈万三所筑。
尽管沈万三如此卖力地讨好朱元璋,但朱元璋因幼时经历对富商大贾心怀成见,加上沈万三曾投靠过张士诚,因此始终对他心怀芥蒂。
有一次沈万三宴请朱元璋吃饭,席间朱元璋指着桌子上的一盘红烧猪脚问其名称。沈万三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万三蹄”,将自己与猪同指以示卑微。这一举动让朱元璋颇为满意,从此便没有再为难他。“万三蹄膀”也因此得名并流传至今。
结语
然而,尽管沈万三暂时保全了性命和财富,但在几年后朱元璋还是找了个借口将他全家抄家发配。后来因“蓝玉案”沈家人再次被牵连几乎全族被灭。沈万三荣耀一时却最终落得如此结局,这无疑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