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从隋朝一直存活到 21 世纪、有着 1441 年历史且只做一种活依然强大的公司是日本的 “株式会社金刚组”。其相关情况如下:
- 起源与发展背景:
- 隋朝时期的契机:公元 578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隋朝,日本还处在飞鸟时代。日本推古天皇时的摄政大臣圣德太子为了推进日本国家的发展,决定大力推崇佛法,并开启大规模的寺庙修建工程。但当时的日本缺乏能够承担如此大规模建筑的组织,于是圣德太子亲自前往邻国寻找有才能的人。他从韩国寻找到工匠柳重光,柳重光带领家族来到日本,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几乎耗尽大半生心血,建成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座寺庙 —— 四天王寺。这座寺庙的建成,让金刚组的名号响彻日本,自此以后,柳氏家族正式成立了金刚组企业。
- 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为金刚组提供了持续的业务来源。此后,金刚组参与了众多著名寺庙的建设,比如法隆寺等。这些寺庙建筑不仅是日本佛教的重要象征,也让金刚组的建筑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金刚组的早期发展完全依附于佛教的繁荣,寺庙需要金刚组的技艺,金刚组则依靠寺庙获得订单和收入,形成了一种典型的 “共生关系”。
- 核心业务及专业能力:
- 专注寺庙建筑:1400 多年来,金刚组始终专注于寺庙建筑这一项业务。他们不断钻研和传承寺庙建筑的技艺,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例如,在建筑结构上,他们擅长使用木结构,利用斗拱来支撑屋顶,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还能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选材方面,对于木材、瓦片、油漆等材料的挑选极为严格,力求保证建筑的质量和耐久性。
- 技艺传承与创新:作为一家家族企业,金刚组的技艺得以代代传承。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师徒制度,长辈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晚辈,确保了建筑技艺的延续。同时,金刚组也并非一味地固守传统,他们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对建筑技艺进行创新。比如在现代,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寺庙建筑中融入现代的建筑元素和技术,使寺庙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又具备了现代的功能。
-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独特的领导体系:金刚组的一把手被称为 “堂主”,这种称呼使得公司内部成员之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堂主对每一位成员都有深入的了解,在承接订单时,会根据组内人员的能力进行合理化分工,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
- 小组合作模式:公司内部以八人为一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事务,这种模式与现代设计院中的工作室概念类似。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施工,有的负责材料采购等,各个小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 内部竞争机制:金刚组内部会定期举行技能大比拼,这不仅是一个展示个人技艺的平台,也是一个检验成员们努力程度的机制。通过比拼,勤奋好学、技艺精湛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进一步提升自己,而不努力的成员则会被淘汰,这确保了团队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准上。
- 应对危机的策略:
- 明治维新后的转型:19 世纪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大力压制佛教,寺庙香火衰败,金刚组的业务也随之萎缩。面对这一危机,金刚组积极寻求转型,将目光投向了当时需求旺盛的军用木箱制造。凭借精湛的木工技艺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金刚组的军用木箱很快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 二战期间的转变:二战期间,日本的战况焦灼,国内的企业大多无法正常运行。金刚组再次转变策略,为军队制造军需品,与军队建立了联系,既得到了庇护,又获得了相应的报酬,成功地保住了公司。
- 战后的回归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金刚组重新将业务重心转向寺庙建筑,并积极拓展住宅建筑等新领域,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
- 匠人精神:几百年来,金刚组始终秉持着对建筑的敬畏之心,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将每一座建筑都视为艺术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热情,力求将细节做到极致。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成为了金刚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 家族传承的责任感:作为家族企业,金刚组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历代掌门人秉持着对祖先基业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感,带领金刚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家族传承的责任感,使得金刚组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