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官场上的人来说,权力就如同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一样,一刻也不能离开。因此,利用封官晋爵来驾驭、控制臣下,历来是统治者的法宝。在楚汉相争这场大战中,项羽和刘邦作为对立的双方,在力量的对比上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项羽无论就个人的勇猛威武、名望的影响力、士卒的精锐、战功的卓著,都远远超过了刘邦,可是最后却败在刘邦的手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官爵的封赏上没有刘邦的手段高明。
韩信是帮助刘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可以说,没有韩信,便没有刘邦的江山,而韩信原来却是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他要弃项而归刘呢?他在同刘邦谈到项羽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项羽这个人,威风凛凛,他一发起怒来,谁也不敢再吭一声。可是,他不能发挥其他良将的作用,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他对人也恭敬慈爱;同人说起话来,平易近人,如拉家常;谁要是有了疾病,他会急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送给病人。可是,当别人立了大功应该封官赏爵时,他把封赏的印鉴都刻好了,放在手上磨弄得印角都磨灭了,还是舍不得交给应受封赏的人,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看来项羽不善于利用封赏官爵这个手段来激发别人为他怪韩信要弃他而去了。韩信向刘邦建议,要反项羽之道而行之,大胆任用天下强将,将天下城邑封赏给有功之人,这样便可以无往而不胜。看来刘邦是接受了他的建议的。在这之前,他已破格将韩信这个投奔来的普通士卒一步登天地提升为大将,而且拜将的礼仪极为隆重。韩信果然很为他卖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后来占据了山东的大片土地。为了稳定这一地区的人心,刘邦又依谋臣之计,封其为齐王。
后来,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刘邦又一次受困,通知韩信及另一位大将彭越前来会战,这两个人都没能如约前来。刘邦一筹莫展时,张良给他出谋划策:“楚兵眼看就要失败,而韩信、彭越没有得到划分的封地,他们不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君王如果能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便会前来;如果不能,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君王如果将从淮阳到海边的这一片土地尽划归韩信,从淮阳以北到谷城这一片土地尽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方很快便会失败。”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与彭越便分进合击,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而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比项羽大方,为了掌权不吝封侯之赏,笼络住了人心,因而稳定了自己的权力。刘邦是个农民,在起事之初,没有贵族出身的项羽那么多的霸气,而更多了一些农民的狡黠和精明。他看出来,在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形势下,群雄并起,有枪就是草头王,天下原本不是哪一姓哪一家的,韩信也好,彭越也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称霸称王,根本用不着他的恩赐,他们让他授封,这是推崇他、抬高他,他不费一弓一矢,只用一个虚名,便拉住两位大将为他卖命,何乐而不为呢?
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挖掘人的潜力。令有功之臣最欣慰的事是他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这种认可就像“强心针”一样会让他比以前更加努力。聪明的领导深谙有功之臣的心理,会依据他们的功劳给以奖赏。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投资”,其回报也许会超乎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