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以史为鉴,研究出一个完美的制度,可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事与愿违。
一
朱元璋是反复比对历史上的封王制度,才研究出明朝的封王制度。
汉朝的封王,诸侯王国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它们有军权财权事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一直在推行削藩,酿成的七国之乱差点动摇了国本。
晋朝也实行封王制度,但晋朝的王都在繁华富庶之地,非有明君圣主不能驾驭诸王。晋惠帝司马衷痴愚,皇后贾南风乱政,这才造成八王之乱,动摇国本,直接后果就是五胡乱华,晋皇室不得不逃到南方偏居一隅。
隋唐两代也是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镇守,但隋唐两代王爷的权力比之汉代要削弱了很多。
作为征服者王朝,元朝占据了广阔的疆域,为了稳固地方统治,元世祖忽必烈也将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
除了上述几个王朝,有的王朝并没有封王,比如秦、三国魏、后周、宋,一旦遇到内乱或者外敌入侵,王朝直接就灭亡了,都没有诸王的容错机制。
朱元璋反复扒拉着史书,仔细对比,觉得还是封王更靠谱一些,但又不能学汉朝的封王制度,封王权力太大,又不能学晋朝的封王制度,把封王封在富庶之地。
比较来比较去,还是元朝的宗王制度更好一些,把王爷封在偏远地区,守卫边境。
故而朱元璋将他的儿子都封在了边塞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北方边境,从辽东一直到甘肃,正好形成一道防线,防卫北元。
《明史·诸王传》记载:“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什么意思呢,就是对王爷分封而不授予土地,只享有爵位而不管理民众,领取俸禄但不处理政务。
明初的封王只有军事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仍归属于地方布政使司。
明朝的封王制度就是借鉴汉晋诸王朝的封王制度,扬长避短建立的一个改进品。
二
除了借鉴历史教训外,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也决定了他必然要封王。
朱元璋出身底层贫民,家里弟兄好几个,但他家赤贫,父母和大哥就是因贫病而亡。
他的二哥三哥及两个姐姐们也都过早去世,等到他造反时,他的亲人只剩下了一个侄子朱文正,一个外甥李文忠。
贫穷的基因刻在了朱元璋的骨子里,一旦他发达后,必然要安排好自己子孙后代们的生活。
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想给子孙们多留点遗产。
朱元璋守着偌大的家产,自然要想想怎么分。
在朱元璋的认知里,朱标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嫡亲儿子,他的地位要比其他诸子要高很多,由他继承帝位,掌管老朱家整个家业。
其他的儿子们既不能让他们呆在京城里好吃懒做,也不能让他们做大威胁朱标的皇位,那就干脆把他们分封到北方边境,替朱标守国门去。
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给予丰厚的俸禄和兵权,让他们既能安享富贵,还能保卫大明朝。
三
只可惜,制度可以设计的尽善尽美,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元璋没有预料到太子朱标会早亡,他的藩王拱卫皇室的策略很依赖有一个威望和能力俱佳的君主。
他也没有预料到朱允炆一登基之后就立即削藩,朱允炆既不是汉景帝也不是汉武帝,根本打不过他的藩王叔叔。
朱棣登基后,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他在朱元璋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干脆废除了藩王的兵权,把边塞的藩王迁到内地,只做一个毫无实权的享乐王爷,而朱棣自己则搬到北京,亲自守国门。
朱元璋的构想完全走了样,大明朝的藩王真正被当成了猪来养,等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后金入侵,地方藩王根本没能力拱卫皇室,反而成了起义军的“大礼包”和“年猪”。
即使南明几个王爷纷纷起兵抵抗清军,但都是无能之辈,不但无能,还发生内讧,终免不了亡国。
清朝建立后,有鉴于明朝藩王的诸多弊端,不再分封藩王,而是把王爷圈养在北京,藩王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