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当了皇帝,会给自己发达前关系好的亲戚好友加官进爵吗?
汉朝的创始人,汉高祖刘邦就有那么四个在他尚未成功坐上皇位时,就关系极好的亲戚好友。
在起义开始时,他们就已经决定要和刘邦一起搞事业了,后来,他们就被刘邦封了侯。
说起当年,秦朝暴政引起百姓哀怨,后来陈胜、吴广开始纷纷起义。
那时候,刘邦仅仅是沛县的一名普通亭长,这个出身可以说是非常低微,可是他也决定要起义。
本来没有身份背景,根本没有办法找到更多愿意追随他的人。
所幸他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他们一听到刘邦想要组织起义队伍,都纷纷支持他。
然后他们就直接杀了沛县县令,组织队伍开启起义的道路。
后来,陈胜、吴广失败了,他们却成功了,队伍不断壮大,就开始有了越来越强的将领与谋士跟随,实力不断强大,最终让他夺取了胜利。
如果要把后来加入的得力干将和前期参与起义的亲戚好友相比较,前者显然是能力不突出。
不过刘邦觉得他们也是自己夺取天下的开国功臣之一,所以也都给他们很大的封赏。
只是有些人的封赏就会被说成是沾亲带故的缘由,比如下面这几位:
樊哙,被封为舞阳侯。
论起出身,刘邦至少还是个亭长,但是樊哙就真的是个普通人了,并且工作还是个屠夫,终日靠杀狗卖狗肉为生。
只不过后来因为他娶了刘邦妻子吕雉的妹妹——吕媭,身份地位就得到了提升。
有了这一层关系,樊哙在起义时也更加努力,到了刘邦夺得天下后自然也会给这个连襟亲戚一个较大的封赏,樊哙也直接成了皇亲国戚。
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
说起夏侯婴,他原本也只是在沛县里担任马夫,只是每次驾驶马车经过泗水亭的时候都会和刘邦聊上几句,一来二去的这两人就越来越熟了。
后来,刘邦因为一时玩笑却误伤了夏侯婴,本来这事对两人来说没什么,但是却被有心人看到了。
那人向官府报告,说刘邦身为亭长却打伤夏侯婴,要官府秉公执法,严惩刘邦。
夏侯婴看着原本的小事却被别人不断放大,他知道如果刘邦被关就会受到严厉惩罚,所以在被招来作证时,他决口不提刘邦。
之后,刘邦保住了,他却因得罪别人被关押了一段时间,不过面对这些处罚他却是心甘情愿,至少保住了刘邦。
之后,刘邦要起义,当时夏侯婴职位升迁已经有了一些势力,所以就坚决的站着刘邦身边,跟着他一起起义,就这样冲锋陷阵,直到多年后,刘邦取得胜利,他也获得封赏。
灌婴,被封为颍阳侯。
在刘邦起义并带领军队不断前行时,灌婴看到了刘邦未来的潜力,他决定投奔刘邦。
那时的灌婴还只是一个一个小商贩出身,他看到刘邦带领起义军前行时,就决定先以刘邦身边随从的身份和他一起参与起义活动。
后来,在一次次的战斗当中,灌婴不断展现自己的实力,就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他的身份也从随从变成了心腹大将,最后也得到了很高的封赏。
郦商,被封为曲周侯。
要说刘邦和郦商之间的相识,还要再提一个人,他就是郦商的哥哥——郦食其。
当时,刘邦的军队已经足够壮大,打算从西面进攻咸阳,在队伍前行的过程中,来到了陈留这个地方附近。
此时,郦食其还是陈留县的一个小吏,正好刘邦的一个部下和他认识,就通过关系找到了刘邦,向他献计,里应外合拿下陈留县,同时补充兵力和物资。
在他的帮助下,刘邦轻松拿下陈留县,还给他封赏,郦食其此时还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弟弟郦商。
郦商后来在投靠刘邦时,自身就积累了不少的兵力,于是在投靠刘邦时顺便带来了四千兵士,这些人正好帮助刘邦弥补损失的兵力。
刘邦自然很高兴,从此开始任用他,而郦商的行军打仗能力很强,在为刘邦打仗的过程中,总是屡建奇功,后来,刘邦称帝,他也获得封赏。
结尾
这四个人就是在刘邦建立汉朝时的开国功臣之一,不过在一些史书中他们的受封缘由大多数都被归为沾亲带故。
受到抨击的地方大概是出身低微,但是却因为某些缘由,例如是连襟关系、熟识关系等等,有机会追随刘邦,最后被封侯。
不过仔细看这些人的奋斗历程,虽然他们与刘邦相识的缘故,让他们比别人更容易得到赏识,但其实每个人也是经历了一场场战斗,不断积累功绩才得到了崇高地位。
毕竟,成功的路上,幸运与努力都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