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有多体恤农民?事无巨细,一种粮食不让种,一种人会受严惩
创始人
2025-08-03 04:02:42
0

说到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大家一定能够想到朱元璋。他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奋斗到皇帝,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即便当了皇帝,朱元璋依旧没有忘记贫苦百姓。今天我们来讲讲朱元璋和农民兄弟的故事,在体恤百姓这一点上,朱元璋绝对是一个标杆。

当然,朱元璋能够体恤老百姓,这和他童年的遭遇是密不可分的。朱元璋悲惨的经历,让他永远无法忘记布衣身份,让他永远记着百姓的疾苦。

让我们看看朱元璋的童年有多么悲惨。

至正三年,濠州也就是后来的凤阳——朱元璋老家发生旱灾,次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种种灾难降临,百姓苦不堪言,短短半个月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哥哥先后去世。

因为家庭贫苦,朱元璋连埋葬父母的钱财都没有,连埋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后在好心邻居的帮助下,朱元璋父母才有了自己一块安身之处。再就是朱元璋四处流浪,当和尚的事情了。

关于朱元璋悲惨少年时光,我们不多说,简单陈述这些,就是为了说明朱元璋对老百姓的同情,是因为他少年就是从贫苦之地出来了,有着深深的农民情节。所以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同样不愿让老百姓受苦受累。

在善待百姓这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刑法,贪污受贿一点点金钱,就会被砍头剥皮,其实,除了用重典外,朱元璋还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皇帝,他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典,以促进民生发展。

比如今天比较流行的产业法,即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布局、产业组织等。

在产业法运用这方面,朱元璋就很有现代思维,他通过制定政策的方式干预产业布局,为国家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颁布了

“禁止种秫令”

,这个法令非常有意思,同时体现的是朱元璋对百姓深深的同情。

秫,就是高粱,朱元璋命令禁止种植高粱,这是为何?

在朱元璋看来,明朝初年,百姓经过数十年战乱之苦,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而种植高粱,最大的用途就是制造美酒。

造酒,一定会浪费粮食,所以朱元璋命令禁止种植高粱,其根因就是杜绝浪费粮食。史书中对朱元璋这一举措的描述是:

“而今农民今岁无得种秫米,以塞造酒之源。欲使五谷丰积而价平,吾民得所养,以乐有生,庶几万民之富宝也。”

百姓种植高粱,应该很正常,但朱元璋却明令禁止,同时严厉打击造酒业,虽然此举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这一举措,对战后恢复百姓耕种、民生发展甚至政治大局都有重要作用。

在禁止种植高粱,打压酿酒业的同时,朱元璋积极鼓励种植棉花和粮食。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颁布《教民榜文》,该法令规定: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除本分纳粮之外,别无差遣,各益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每户务必按照号令,如法栽种桑株棉花。每岁养蚕,所得蚕丝,可供衣服,也可卖钞使用,遇俭年可当粮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即朱元璋鼓励大家在种植粮食棉花同时,要大力发展桑蚕丝织业,这样既能充足衣食,又能够繁荣市场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封建社会,民以食为天,三农是封建王朝的根据,朱元璋鼓励发展农业,不但是体恤百姓的体现,更是通过经济管控治理国家的表现。

此外,为了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朱元璋通过《教民榜文》对百姓发展农业有了进一步规定,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懒人的噩梦。

《教民榜文》规定:

“里老人劝耕农桑之责。”

意思就是说年长之人有规劝别人积极耕种的责任。

这一点《教民榜文》中有详细描述:

“农民中有等懒惰,不肯勤务农业,以致衣食不给,朝廷已当差人督促耕种,今出号令:此后止是各该里分老人劝督。”

《教民榜文》中不但为那些懒惰之人准备了督促之人,还设置了具体什么时间来督促这些懒惰的人。

每个村庄要准备一个锣鼓,凡是农耕忙碌的时候,五更天就要擂鼓,大家听到鼓声,就要下地理耕种,如果有懒惰的人不下田耕种,老人有权责备这些懒人。

如果这些老者不去规劝懒惰之人耕种,会有什么后果呢?懒惰之人有罪,这个不规劝的老人同样也有罪,都会被送至官府。

通过对好逸恶劳之人的监督,朱元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合作,充分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

朱元璋不但对懒惰之人有管理,对无故荒芜田地的做法同样给予了严厉制裁。

《大明律·田宅》的记载:

“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役田地,无故荒芜及应课种桑麻之类而不种者,俱以十分为率,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荒芜一分地,鞭打二十下,朱元璋不但对劝耕农桑、严谨懒惰的行为做出了规定,而且还明确制定了惩罚措施和量刑标准,可见朱元璋对农业的重视。

关心百姓,重视农业,并不代表朱元璋对百姓无情压榨。朱元璋认为,财税取之于民,百姓很辛苦,因此在取之于民的过程中,要量入为出,要合理配置。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下基层考察过程中,朱元璋就教诲过太子,朱元璋说道:

“汝知农之劳乎?农夫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田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

朱元璋教诲太子,要知道百姓的艰难,所以在居住、饮食、穿衣、用度等各方面一定要思考百姓的难处,不能够肆意挥霍,铺张浪费。

朱元璋教诲儿子的话,也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朱元璋深深地懂得,农民是国家财政的来源,是朝廷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作为统治者,一定要体恤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朱元璋不仅仅这样要求自己和孩子,同样他对大臣也是这样要求的。

根据《大明令》的规定:

“凡内外大小衙门,非奉中书省明文,不得擅自科派,中书省非奉奏准,亦不许科派。”

这一规定明确禁止各级官员随意摊派,横征暴敛,为维护百姓正常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

朱元璋在体恤百姓方面事无巨细,他也希望自己子子孙孙都能够这样做,遗憾的是,从他之后,很多明朝皇帝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张居正、胡宗宪等,一有机会就肆意敲诈百姓,民众苦不堪言。昔日朱元璋制定的法令,体恤百姓的举动,早已被这些人忘得一干二净了……

相关内容

手握86亿元现金仍赴港IP...
港交所官网显示,继6月初宣告将在港股IPO后,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08-03 04:42:31
成都近郊自驾露营宝典:5 ...
一、藏在城郊的露营宝藏地 1. 崇州道明竹里・竹隐营地 距市区 1...
2025-08-03 04:38:40
《刺客信条:影》潜行机制革...
《刺客信条:影》已经跳票到了明年,除了“弥助武士”和各种设定问题外...
2025-08-03 04:33:37
原创 ...
文|季婉白 编辑|季婉白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争议的皇帝...
2025-08-03 04:33:36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在唐朝时期的酷刑,是一位叫做来俊臣的酷吏发明的...
2025-08-03 04:33:35
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希...
澎湃新闻获悉,“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于11月20日在...
2025-08-03 04:33:14
原创 ...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会随着国力的变化而...
2025-08-03 04:33:11
原创 ...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王朝为主,这种封建国家与现代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2025-08-03 04:32:47
原创 ...
老蒋打指挥打仗的水平怎么样?这个问题,不光是我军会说他不行,就连国...
2025-08-03 04:32:41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文|栀言片娱 编辑|栀言片娱 前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原创 鲁... 说到《爱莲说》,很多人都很熟悉。《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在周姓的发展史上,周敦颐有...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中,倭寇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最早是用来指代13-16世纪时期经常袭击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群...
原创 腓... 之前说过腓特烈大王的开明专制非常出名。但这个人最为后世反复谈论的,却是是他的战争,他的战争也特别重要...
考古遗址更有亲和力了(博古知今... 王 珏 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40项世界文化遗产和4项文化自然双遗产。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原创 大... 1979年11月25日,这是一个令国人震惊而又悲伤的日子。 上午,一切准备就绪,渤海二号石油钻井平台...
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丨听!山东...   听!文化遗产讲述时代故事   蛋壳黑陶高柄杯、亚醜钺、大玉璧、汉画石刻……山东博物馆内,“海岱日...
原创 海... 俗话说:自古皇帝多风流,最是无情帝王家。但是清朝的皇帝个个都痴情,比如:皇太极,他这一生最爱的恐怕就...
原创 因... 文| 夜谈 编辑| 史言有志 冒顿单于为何放走刘邦?白登之围看似汉军败北,实际是匈奴输了! 说到汉...
原创 曾... 古代的时候,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会把地方上的一些好东西献给皇帝,要是皇帝觉得好,人们就会把它当做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