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的成员基本是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组成,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提倡要扶助清朝不受外国列强欺凌,并将洋人全部从中国赶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朝代进入末期,百姓生活贫困交加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把矛头对准统治阶层。
但是义和团却是要帮助统治阶层抵御外国列强,为什么他们会产生“扶清灭洋”的想法呢?
这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步步蚕食,深深地刺伤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咄咄逼人的传教士,蛮横的西方商人,这些人在中国的举动都让中国百姓有了切肤之痛。
随着市场上大量外国进口货物的涌入,中国传统手工制作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许多人平民百姓因此而破产。外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以及引进大型货轮也威胁着传统的运输体系,成千上万依靠原来运输体系为生的人面临失业的困扰。因此,很多中国人把这一切归咎于外国人给中国造成的破坏,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对洋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经济困难的同时,天灾又不断出现。
十九世纪末,华北地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迷信的官员和百姓都把造成天灾的根源归罪到洋人身上,他们的理由让我们现代人听起来有点哭笑不得。他们认为洋人在陆地上建造铁路伤了“龙脉”;在山里开矿放走了山中的“宝气”。洋人在中国的种种行径严重破坏了大清王朝的风水,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当时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普遍都对洋人抱有敌意。
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义和团组织开始在山东、河南、江苏、直隶等地出现。义和团包括许多没有隶属关系的团体,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头目。大头目被称为“祖师”,小头目称为“大师兄”、“二师兄”。洋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教徒和那些为洋人打工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那些用洋货的人被称为“三毛子”。义和团的宗旨是所有“毛子”都要被消灭干净。
义和团组织逐渐壮大,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各地。清朝地方官员对待义和拳的态度因人而异,政策也摇摆不定。由于很多地方秩序不稳,正规军队力量薄弱,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书朝廷,提出可将义和拳改造转化为维护政权的民间力量。
同年10月,山东平原县知县蒋楷领兵围剿义和拳,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正式竖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击败了蒋楷的队伍。之后,义和拳被清军镇压,朱红灯等被逮捕。时任山东巡抚毓贤为平息矛盾,承认了义和拳的地位,他把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将教民冲突的责任归咎于教会一方。
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焚烧教堂,捕杀洋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恐慌,便向清政府施压,强烈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当时的光绪皇帝对待西方列强在我国的为非作歹也是咬牙切齿,所以对待义和团的事情,并没有去镇压和剿灭,甚至秘密援助义和团,打压洋人的嚣张气焰。
西方列强见清政府并无行动,便纷纷出兵前往中国进行武装干涉。1900年5月下旬开始,多国以“保护使馆”为名,陆续派军队进入京、津。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攻击,攻陷大沽口,又继续进犯天津。
面对西方的侵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宣布对列强各国宣战,同时悬赏捕杀洋人,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银十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同攻打使馆区,义和团更加斗志昂扬。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清政府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义和团所有的神功怪术在现代化的枪炮面前统统失灵。
同年8月,北京失陷,八国联军在京城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和王公大臣仓皇西逃。逃跑途中,慈禧改变态度,委派全权大臣向八国联军求和,同时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面对调转过来的枪口,义和团认识到清政府的真实面目,将自己的口号改为“反清灭洋”。最终,在中外势力的合围之下,义和团被残酷镇压。
在短短几年之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反复无常,在镇压与利用之间左右摇摆;义和团盲目排外,对外国人滥施暴力,激化了中外矛盾。清政府企图用义和团的力量去对抗西方列强,无疑是荒唐的,最终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条约,令中华民族吞食了巨大的苦果。
最后老姜总结一下,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反对社会发展,阻挡历史进步。
义和团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
至于“爱国”更是何以见得,光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最后还害的中国人又受一次耻辱,说“害国”恐怕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