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碰撞,使得那个时代的爱情与婚姻都充满着矛盾,既有一见钟情,抛弃发妻的才子,也有至死至终都忠于爱情的模范夫妻,更有反抗封建包办的先锋人士……总之那个时代是一个守旧与新潮相互融合的时代。
鲁迅先生的发妻朱安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先生的爱,鲁迅甚至说,这不是自己娶的妻子,这是属于母亲的。
夹在封建守旧与思想觉醒中,朱安又何其无辜,被动的选择让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意味,从故事的一开始,她就被打上了悲剧的标签。
如果不是时代的束缚,朱安又何至于苦了一生呢?
鲁迅先生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浓浓的斗争力,他化笔为刀,狠狠的戳向腐朽的社会。
朱安嫁给鲁迅后,鲁迅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她上学,一个就是让她放弃缠小脚,而这两个条件对朱安来说,简直就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她内心一直遵循着封建社会的规矩,女子无才便是德。
其实从封建道德的要求来看,朱安是贤良淑德的,她具有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孝顺能干,如若不是如此,鲁迅的母亲也不会选择她作为媳妇。
假如朱安遇到的人不是鲁迅,也许她的人生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可生活偏偏没有如果和假设,她遇到了一个斗士,一个与封建社会斗争到底的人。
鲁迅一生都在启发民众的思想,他写的《药》就像一剂猛药,浇灌在民国那片思想贫乏的土地之上,让人们通过文字看到了麻木的人群,而这群麻木的人中也有朱安的影子,她守旧而不愿意改变,这恰恰是鲁迅最不愿意接受的地方。
朱安的家族在当地也是旺族,她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假如不是鲁迅的母亲看中了她,她或许会嫁给一个乡绅,然后平淡而幸福的过完一生。
但是事实总是不会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1906年,鲁迅的母亲为了把他骗回来成婚,便假装生病,远在重洋的鲁迅一接到这个消息就立刻回到了家乡,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假消息,目的是把他骗回来结婚的。
从内心来讲,鲁迅怎么可能接受朱安呢?西服与小脚的结合必然产生矛盾,红烛摇曳了一整晚,鲁迅和朱安就那样枯坐了一晚,后来两天鲁迅独自睡在书房,第三天他就前往了日本。
朱安知道鲁迅不喜欢自己,那冷漠的态度还不够明显吗?可是朱安又有什么办法,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了,那就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在鲁迅离开家的那些日子里,朱安勤勤恳恳的照顾着家,孝顺着婆婆。
即使鲁迅如此冷落于她,她依然对旁人说大先生对她很好。
等到鲁迅再回到家时,朱安看到的是大先生带回了一个女子,而这个女子已经怀孕了,她就是许广平。
朱安看到怀孕的许广平非常开心,她认为只要大先生高兴,自己就高兴,在往后余生的日子里也验证了朱安是真心爱着鲁迅的,她默默地付出一切,爱鲁迅带回来的女子,更爱那个女子所诞育下的孩子。
朱安没有过多的想法,她认为“正妻”就是要心胸宽广,所以对周海婴也格外的疼爱,周海婴感念朱安对自己的好,在去世之前还对她念念不忘。
随着鲁迅的名声越来越大,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他的收入也渐渐多了起来,后来鲁迅在北京买了一个大院子,把家人接过去一起居住,朱安也跟了过去。
朱安满心欢喜的来了,以为可以和大先生朝夕相处,可最后她发现这一切都只是梦而已,鲁迅的眼里心里都没有她的位置,鲁迅把她安排到母亲身边,就是为了让她照顾母亲而已。
鲁迅对朱安冷漠的态度,并没有让朱安心生不满,她继续用热情去打动大先生,可惜那种讨好与热情永远也无法换来爱情。
鲁迅爱好吃甜食,与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这个爱好,朱安自然也知道,有一次鲁迅生病了,没有什么胃口,吃什么都不觉得香,朱安看到后,特意从娘家带来了茴香豆和盐煮笋,鲁迅吃后胃口大增,突然又想吃稻香村的糕点了,鲁迅默默的念叨了一句,朱安就记在了心里。
也许是太渴望被丈夫认可了,鲁迅随口的一句言语让朱安兴奋不已。
她知道稻香村离家的直线距离有40里路,对于小脚的她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时交通又极其不便,也没有任何出行工具,朱安只能靠走路才能达到稻香村,可这些艰难险阻都不算事情,只要能让大先生吃上心仪的糕点,走再多的路都是值得的。
朱安走到稻香村买回了糕点,满心期待的把糕点送到了丈夫的案牍之上,可与朱安的兴奋截然相反的是大先生的态度,他的表情极为淡然,他只对朱安说了一个好字,再无其他多余的话语。
鲁迅一生对朱安都是这种冷漠的态度,即使这个女人缠着小脚走了40里路,即使她侍奉其母直到老去,这么多即使也没有换来一次回眸,朱安的爱低到了尘埃,像一粒捡不起来的灰尘,那么渺小又那么无助。
鲁迅也给过朱安机会,他让她放小脚,读书,可传统的朱安并没有照着先生的建议去做,这使得没有爱的婚姻更加让人窒息。
鲁迅与许广平结合后,有了孩子,朱安想去见见那个稚童,这个要求都被拒绝了,鲁迅死后,朱安想葬在他的身边,最终他还是没有如愿以偿,她被安葬在了鲁迅母亲的身边。
朱安终其一生也没有打动丈夫,她那卑微的爱情,也让她的整个人生充满了悲剧的基调。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