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朱刘周任五大书记,还有2位候补:他们是谁?结局怎样?
时隔多年,几乎每位前去延安旅游的游客,都会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参观一番,因为这里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后
,成功选出了五大书记,他们分别是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
。
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实,除了这五大书记之外,还有两位候补书记,他们都是谁?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中共七大,选出五大书记
1945年4月23日,数名共产党员来到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参加中共七大。这一天阳光明媚,大礼堂也显得格外庄严。
此次会议持续了50多天,除了制定重要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之外,代表们也通过民主的方式,
在七大结束前选出了中共五大书记
。
他们分别是负责全面工作的
毛主席
、负责军事工作的
朱德
、负责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发展的
刘少奇
、负责组织办公厅的
任弼时
以及负责统战工作和外联的
周恩来
。
那么,代表们为何会在众人中选出这五位作为中共的五大书记呢?他们为党的工作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生平和所做出的伟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另三位书记的人生经历以及突出贡献。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贫困农村
,小时候上过私塾。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自幼好学,而且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当地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朱德成为了一名教员,过着稳定的生活。然而,嫉恶如仇且身怀远大理想的他,并没有和现实妥协。在政局动荡的年代,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坚定地加入了辛亥革命。
在《新青年》等先进杂志的影响下
,朱德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越发强烈。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顺利加入。
意识到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后,
朱德决定前往德国学习
。期间,他认识了周恩来,两人经过交谈后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在周恩来的引荐下,朱德终于顺利入党。后来,他又去俄国进修军事,
并于1926年回国
。在南昌起义中,
朱德时任第九军副军长
。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也成功打响了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8年,朱德成功建立了红四军,并担任了军长
。3年后,他又顺利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在红军长征中负责多方面的工作。
1947年,虽然当时已经年事已高,但朱德总司令仍负责作战工作,他曾多次前往一线,指挥军队实施作战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一,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人们都以朱德总司令来称呼他。
和朱德相似的是,
刘少奇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湖南省宁乡县。
中学毕业后,刘少奇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此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开视野,
他又前去俄国学习和进修
,并在期间加入了共产党。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积极支持毛主席的观点和决策,推动了新思想的发展。
1945年8月,刘少奇担任代理主席的职务
,这充分彰显了他的能力和品德。
但和朱德总司令不同的是,
刘少奇主席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利
,他在特殊时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最终在悲痛中病逝。
对于任弼时的相关经历,或许大家并不是特别了解。
他出生在湖南省汨罗市的一个教员之家
,从小就和父亲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于1922年就加入了共产党。
因为头脑灵活且为人谦逊,任弼时在各大代表的强烈支持下,
于1942年担任了中央秘书长的职务
。期间,因为任弼时遇事不慌且照顾周到,他得到了党内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还有人为其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外号,名为“党内的老妈妈”。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任弼时没能参加1949年的开国大典
,因为当时他的病情非常严重,所以只好在病床上收看阅兵仪式。
其实,这五位书记的经历和最后的结局都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们对新中国的贡献,以及对祖国和新思想的热爱,都是大相径庭的。
中共七大是历史上的一次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它不仅制定出党的方针路线、选出五大书记,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在不久后,
中央领导又为何选出另两名候补书记呢?
这和当时的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后来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临危受命,身上担负重任
既然五大书记配合密切,那又为何突然选出两大候补书记呢?原来,这和当时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在各大代表们召开七大的时候,蒋介石也召集手下召开了会议。他认为,眼下抗日战争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他要高度重视起中共的发展,将其当成自己的劲敌。
然而,美方在得知蒋介石的想法后却表示,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野心,希望他能和共产党合作,并尽快成立一个联合政府。
为了不得罪美方
,蒋介石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邀请毛主席前来参加会议。一旦对方拒绝赴约,那他就有理由发动战争了。
对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等人早就猜到了。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前去谈判,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在出发前,
毛主席让刘少奇先代理自己的工作
,然后提议再选出两名候补书记,从而确保党内工作的顺利进行。
党内领导们听取了他的建议,于是在经过商议后,又选出了两名书记,
他们分别是陈云与彭真。
处理完相关事物后,
毛主席和周总理前往重庆参加谈判会议
。期间,党内人员都非常关心两人的安危,怕蒋介石做出落井下石的举动。
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毛主席和周总理安全归来。当天,两万多军民都出来迎接,看到两人安然无恙地出现在眼前后,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得知两位领导回来后,
之前被选为候补书记的陈云和彭真决定卸下重任
,回归到之前的职务和生活中。
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
陈云前往东北地区参与和指挥解放战争,而彭真则成为了北平市的市委书记。
那么,这两位候补书记都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
陈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而且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相继离世,外婆也在其4岁的时候离开人世。孤苦伶仃的陈云只好找到舅舅,最终在他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因为家中经济条件有限,陈云在高小后就不得不辍学,然后在熟人的介绍下,
来到上海的一家印书馆工作。
幸运的是,陈云后来有幸在亲人的资助下,来到商业学校学习新的技能。期间,
他很快就学会了珠算和写账等技能。
参加完
五卅运动
后不久,他就
顺利加入了共产党
。在长征途中,他担任了常委的工作。后来,陈云又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在期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同为候补书记的彭真,又是如何加入组织的呢?
和陈云相同的是,
彭真也出生在农民家庭
,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西省曲沃县。虽然家境贫困,但彭真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而且志向远大。
因为家境贫寒,彭真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课外书籍,但他一直都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
成功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中学
。期间,他积极接受新的思想,并开始在学校里组织各种活动。
从1923年开始,
彭真就先后参与了各大起义活动和相关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
成为了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领导人之一
。
但不幸的是,
彭真因被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
。尽管遭受各类残酷的刑罚,但彭真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最终刑满释放回到组织中。
抗日战争中,彭真带领北部游击队和敌人展开激烈地斗争。期间,他呼吁民众,从而壮大作战队伍,让更多人投身到此次战役中。在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又前往东北地区指挥作战,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这两位候补书记的生平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不甘平凡,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较高的认知,这些都是两人成功的关键。
被选为候补书记,和他们身上的品质和能力是脱不了干系的
。那么,他们在卸下候补书记这一职责后,后面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局如何?
国之栋梁,值得敬佩和崇拜
对于彭真和陈云辞去书记这件事,想必大家都有很多的疑虑,甚至觉得这对他们并不公平,但事实并非如此,两人之后的发展都很不错。
新中国成立后,
任弼时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开国大典都没能参加
。没办法,他只好在家人的建议下,先放下手头的工作,在家安心养病。
但因为关心国家大事,任弼时在重病期间仍放不下工作,这让他的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得知这一情况后,上级领导让任弼时前去俄国接受治疗。因为没办法违抗上级命令,
他只好在家人陪同下前去俄国养病。
然而,任弼时在治病期间仍坚持工作,经常背着家人偷偷查看各种文件。因为没有太多时间休息,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没过多久,任弼时就因为病情恶化不幸离世
,这让众人悲伤不已。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个领域都在发展和创新中,任弼时的离去对党内工作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
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党内领导在经过商议后,决定将之前选出的候补书记转正。经过进一步讨论和协商后,
他们决定让陈云转正
。
让众人意想不到的是,陈云除了在党政工作中表现优异之外,
在金融领域也很出色
。也许,这和他青年时期的那段经历有关。
虽然陈云家境贫困,但他后来有幸得到了亲戚的帮助。在商业学校就读期间,陈云就开始对金融、算术、珠算等领域有了浓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陈云很快学会了这些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后面的工作中。在正式成为中央书记后,陈云开始处理国内遗留下的经济问题,
其中包括通货膨胀、统购农产品和稳定物价等等。
此外,陈云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了模范的带头作用,在国内的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步入晚年后,陈云决定渐渐退出重要的工作。于是,他在会议上提出,
培养新一代青年是极其重要的事
,毕竟之前的领导都已经步入晚年,其工作精力已经大不如前。
晚年的陈云非常注重身心的健康,他每天都会散步,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则是是为了放松身心,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
除了散步之外,陈云还会做一些自编的体操,让身心得到放松,让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得到拉伸。
除了体育运动之外,陈云还经常写毛笔字,这一习惯直到他因病住院后才停止,身边人都纷纷称赞他的毅力。
住院后,陈云的心态仍很积极,他没有将生死看得非常重要。
1995年,陈云在医院不幸因病离世,享年90岁。
尽管经历了很多年,但人们仍将陈云的精神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牢记心间,他应该得到敬佩和尊重。
那么,作为另一位候补书记的彭真,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哪些发展呢?
在辞去候补书记的职位后,他在同年9月被派去东北地区组织作战。后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年,上级领导和各个代表们经过商议后,
选举彭真担任北平市的市长
。
而且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
彭真竟做了18年的市长
,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众做着一件件实事。
在城市建设方面,彭真特别关注市民的用水问题、道路建设以及煤气化等方面。然而,当时大部分人都不赞同他的建议。但事实证明,彭真市长是很有远虑的,多年后,这些方面确实都存在诸多问题。
此外,彭真还特别喜欢研究法律。在1979年后,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法律工作中。
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和学习,
彭真顺利拟写了《刑法》等多部法律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是离不开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所以,法律建设工作非常重要。
在家人的劝诫之下,
彭真在86岁的时候决定退休
,不再参与国家建设的工作。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看报、读书和写文章,而且非常关心实事,经常和儿女们谈论对于很多事的看法和见解。
九年后,彭真因病离世,当时他已经95岁高龄
。据悉,他一共个有4个子女,而且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了国之栋梁,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和道德准则,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子女们回忆称,当有人夸赞功绩时,父亲总会这样回应:“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是集体意志的执行者罢了。”
由此可见,彭真一直都是一个谦逊的人,他从不会因为自己做出的贡献,而改变初心,成为一个趾高气昂的人。
结语:
不论是五大书记,还是两大候补书记,他们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方面,
都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在老一辈的革命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现代人没有的优秀品质,他们有不变的信仰,有宁死不屈的精神,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这是时代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使命,希望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能永远不忘初心,能永远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努力学好知识,培养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
,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冲上前,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