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铜元
晚清时期,随着制钱制度的崩溃,铜元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币迅速取代制钱。新式铜元主要有“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大类,面值仍延用“制钱”体制。形制以无孔圆钱取代延用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标志着我国铜铸币形制进入一个新阶段。
●晚清——纸币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财政难以支撑。由于制钱铜料缺少,清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 年),咸丰皇帝正式下旨发行纸币——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除中央政府发行的纸币外,晚清社会上流通的纸币种类繁多 ,有钱铺、银号、当铺、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有官钱铺、官银局等地方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和地方官府发行的银票、钱票、铜元票。包括外国在华设立的银行亦发行纸币。
大清宝钞 户部官票
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面值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5种。后又发行“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面值五百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等 8种,二千文可换“户部官票”一两。流通约十年。各类票号经营兑换业务、发放贷款。
钱帖、银票
●晚清——银行券
光绪年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图强,清政府设立了国家银行——大清银行,发行兑换券。有壹圆、伍圆、拾圆等。
大清银行兑换券
●晚清——银元
光绪十年,最早在吉林首先机制银圆。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购进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生产的造币机,并在广州筹建“广东钱局”。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银元局试铸成功。银币正面图案刻有汉、满文“光绪元宝”,背面是蟠龙纹,因此被称为“龙洋 ”,投入社会流通后,很快被人们接受。后各省纷纷仿制。
“大清金币” 光绪丙午年造(1906年试铸,隔年铸丁末纪年,均未流通)
银锭——元宝
银元宝是有带花纹和铭文戳记、甚至年号的银锭。隋唐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元朝得名“元宝”,延用于元明清各朝,是流通货币。造型各有不同,多是达官显贵和官府库藏。民间也作财富保值收藏。银锭以“两”为重量单位,标有重量和成色,俗称“银两”。不同平色标准在使用中需互相折算。清朝的银锭分大元宝50两,小元宝10两,小锭1-2两和不足1两的碎银。
从秦统一六国推出“半两钱”,到唐废五铢改“开元通宝”,到北宋推出纸币“交子”、再到清末的开始的机制币,中国古钱币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圆形方孔钱从先秦一直延用到清末长达2200多年之久。民间有“民俗钱”(非流通)。这些古钱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中国传统的珠、玉、谷、帛,作为辅助交易媒介在民间长期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