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什么是秦一统中华而不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呢?#
很多人费解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国时期,存在十多个国家,其中实力最强的六个,被称为“战国七雄”。而最终统一天下的,是七雄中的秦国。很多人为此无法理解:为什么战国时期,秦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个人觉得,秦能做到一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盘
虽然战国存在七雄,但真正有实力的,其实寥寥无几。
起初实力最强的是魏国。甚至魏国还以晋的继承者自居。比如《孟子》中,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和孟子聊天,就曾说: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可是天下诸侯中最强的国家,这一点,您(孟子)是知道的。但是到了我这一代,东边和齐国打仗,我的长子阵亡了,西边还被秦国抢走七百里土地……
从这不难看出,魏国君主认为自己才是晋国荣光的继承者。
不过,在战国初期,魏国确实是三晋实力中最强的。不过,魏惠王时代的魏国,已经衰败了。所以,统一天下的大业,魏国无法承担。
齐国打从春秋时代,就是强国。虽然齐国有过田氏代齐,但这只是统治阶层的变革,和寻常百姓影响不大。而齐国的优势在于财力强盛。毕竟,有钱好办事儿。不过,齐国在后期(比如齐王建时代),对外的态度很消极。所以,齐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楚国算是综合实力仅次于秦的强国。毕竟楚国八百年不断扩张,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地盘十分庞大。看战国地图中的楚国,不亚于看欧亚地图中的俄罗斯。事实上,秦灭六国中,对楚国的讨伐,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
不过楚国后期,由于楚怀王一系列昏招不断,导致楚国的实力受损。因此,秦楚争霸后期,楚主体上处于自保状态。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一变故,楚确实也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燕国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古老的诸侯。毕竟,秦是在东周初年才被册封为诸侯,韩赵魏三国是在春秋后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齐国也有过田氏代齐的变故。所以论资历,燕国的资历算是最老的。不过,燕国在战国七雄中,野心不小,但实力太差。典型的例子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军事实力遭遇重创。这时候,燕国居然有了趁火打劫的想法。结果,燕国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还被赵国反击了一番。从这不难看出,燕国君主多半也没幻想能有统一天下的那天。
这好比城镇摆摊卖货的,就算是有野心,也上限也不外乎是开个连锁店,而非考虑在汤臣一品买豪宅。
韩国的实力更尴尬。在地图上看韩国,韩国的地盘可用芝麻大来形容,更要命的是:韩还处于四战之地。而且没什么战略缓冲。如果不是因为韩国的弩箭工艺强大,韩国还真熬不到秦王政时代,就已经垮台了。对韩来说,自保尚且困难,韩更不会幻想统一天下。
赵国在胡服骑射以后,其军事实力一度扶摇直上。不过秦赵长平之战后,赵的精锐部队都被秦消灭,这导致了赵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所以从基本盘来看,秦算是战国后期最好的一个国家。
2、秦的地理优势
秦的地理优势很强。在先秦时代,关中地区的肥沃程度堪比后世的江南。而且,关中地区还有函谷关天险守护。这意味着,对秦来说,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农耕环境,一方面还拥有函谷关这样的天险保证秦进退有据——在秦强盛的时候,可以东出函谷关,即便是处于衰败状态,也足以自保。
并且,随着秦夺取了巴蜀地区,同时随着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秦的粮食产量也随之不断提升。这意味着秦可以供养更多战士和其他六国火并。
而相比之下,楚国地盘虽大,但却都是欠开发的地区;赵国齐国的地理结构,也并不像秦这样进退有据。
3、秦的策略
秦的一系列策略,也决定了秦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先是商鞅变法,最大化的激励了秦人勇于参加劳动和战争,最大化的动员了秦的战争潜力。对于秦人来说,劳动和战争,都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必须,稍微松懈一丁点,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其次是对外策略。秦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比如秦王政横扫韩赵楚魏等国的时候,秦王政还不断拉拢齐王建,甚至齐王建还多次前往咸阳城访问,同秦王政饮酒。这种策略,也为秦横扫天下,减少了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