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写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殊不知在
俄罗斯境内有着同样的一个村庄,里面的居民不仅有着黄色的皮肤、黑头发。而且还都操着一口正宗的陕西方言。
由于他们不喜欢与外界接触,所以一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与世隔绝地生存了上百年之久。
这点是不是和陶渊明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模一样。
可是为什么这些
陕西村民会流落到俄罗斯上百年之久呢?
于是这个奇特的民族引起了我国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位研究生王国杰的兴趣。
1990年他便动身前往了东干族,希望能一探究竟。
万万没有想到,到了那里他们所问的一句话惊呆了王国杰。
东干族的起源
东干族大多分布在俄罗斯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他们各种生活习俗也和我国陕西地区几乎一致。
据了解
他们的祖上是在晚清时期因为局势动荡、战乱不休迁徙来到这里的,东干族中还有大部分人是
回族人。
当时回族的首领因为发动了起义,导致整个回族都被政府所打压,
一部分回族人民因为不想接着过这种每日担惊受怕的生活便长途跋涉、举家迁移到了俄罗斯境内。
虽然当时距离他们迁徙已经过了近百年,他们族中也有了不少的新生命,但是他们的
方言依旧十分标准。
要知道很多的民族一旦经过迁徙受到当地的文化语言影响,往往都会模糊化自己本地的方言,逐渐听不出原本的发音。
就算来的是一个陕西本地的农户也能完全无障碍地和他们沟通。
当东干族的
村民们向王国杰打听起“大清朝”的近况
时,王国杰愣住了要知道在当时新中国都已经成立了几十年,哪还有啥“大清朝”。
带着这个疑问王国杰接着和村民们交谈后发现这原来是个大乌龙。
村民们口中的大清朝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那个大清朝。
东干族的村民虽然将现在的法院政府称之为“衙门”、里面的工作人员称为“大人”,将现在的总统、总理称为“皇上、皇帝”。
听完这些之后,王国杰知道了在他们口中的
大清朝就是指的中国而已
,询问的本意也是关心自己的故乡。
王国杰把这些年外面发生的事情,还有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现状都给村民们介绍了一遍,村子里的老人一时间还没办法接受故乡已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村里的年轻人则是个个摩拳擦掌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去这个繁荣昌盛的地方看一看。
那么为什么这里的村民都将中国称为大清朝呢?
东干族的迁移历史
1862年至1878年我国还是同治皇帝当政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大事—
陕甘回乱
。
在陕西甘肃当地有一位回族人白彦虎,在俄国人和英国人的支持之下拉拢当地的居民起义,意图占领我国西北地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但在一场激战之后,白彦虎被清政府派出的左宗棠击败,随后清政府平息了这场战乱。
战乱虽然被平息,但是还有好几波白彦虎的同党没有被成功捕获,他们便挟持了大量的民众开始
四散逃亡,其中有很多便逃到了俄罗斯境内。
直到
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伊犁条约》
后,俄罗斯将其先前侵占我国的伊犁地区还给了我国。
这批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才重新获得了照拂,并且允许他们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国籍,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俄国。
此事发生之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同胞重新回到了祖国,也有一小部分选择了留在了当地。
虽然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彻底融入了中亚地区国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陕西话,但由于与中国没有往来多年,所以像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普通话他们很难听懂。
甚至连我国最重大的节日——春节,都没有把这个习俗保存下来
,他们都是在每年阳历的12.31日庆祝新年。
东干村真的与世隔绝吗
外界传言都说东干村已经与世隔绝了127年之久
,这里的村民个个完全与世隔绝不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
所以一直保留着晚清时期的服饰和文化,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虽然村庄中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保留着晚清时的习俗装扮,但
村中也有不少走出村庄的大英雄、诗人等等。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
二战时期的东干战斗英雄——曼素子·王阿訇
。
他出生于1902年,成年后参加了卫国战争,在1943年驾驶坦克英勇的和法西斯作战,不幸战死沙场。
两年之后,
俄罗斯给曼素子·王阿訇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这个称号也是在苏联选张制度中最高级的称号。
不仅如此后人还将曼素子·王阿訇的故居改造成了一个历史博物馆,时至今日都能在尔吉斯米粮川乡看到这家写着“苏联英雄曼素子·王阿訇的故居”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牌匾上除了苏联两次使用的是俄语之外其他均采用的是俄语中的汉语拼音拼写
东干村的英雄也远不止曼素子·王阿訇一位还有一位革命烈士名叫道特·阿卜杜拉耶夫。
他一生参加了多次武装行动,致力于建设当地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先后任职过警察局局长、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现在当地仍有许多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和街道。
东干族的革命英雄们保护了国家,而
诗人则守护了东干族的传统语言,拯救了当时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东干族身处东亚地区,这里又有着数以万计的民族,大家都互相吸收各自的地方文化、共同发展,其中避免不了出现互相同化的现象。
东干族在晚清时从我国陕西地区迁移到到俄罗斯境内在这期间内,
东干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了使用俄语拼音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直到1940年至1980年期间东干族有群以雅斯尔·十娃子、穆合麦·伊玛佐夫为首的诗人和作家的出现,这件事才得到了化解。
这些知识分子共同创造了会稽人口的现代语言、诗词等,才使得东干族人民将我国的传统语言一直保留至今
。
现在也有很多人像王国杰一样不远千里去这个奇特的民族一探究竟,
在那里即使你完全看不懂他们的文字,但依旧可以用我国的陕西方言和他们无障碍沟通。
东干族现在的情况
东干族现在虽然多位于俄罗斯国家境内,但始终是我们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
我们有着相同的祖先,从前也共属于一个国家。
就算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生活在一起了,但在二战时期大家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过,那就是“消灭法西斯”。
因为战乱时我国也有不少的华人同胞都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其中
数量最多的海外同胞依旧是东干族。
他们也从当时的几千人部落发展成了现在的16万人口之多。
随着王国杰教授多年前的到访,他们也了解到了未曾知晓过的崭新中国。
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东干族人都重新回到了中国。
因为东干族多年未曾被改变的外貌特征,不少东干族人来到中国之后都能很快地适应集体,在合照中更是完全看不出他其实是个外国人。
2016年我国新闻网的记者就对从东干族来到中国留学的学生,进行过一个采访,其中有一位叫做安瓦乐的男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当记者问道安瓦乐,觉得中国和自己的家乡相比能感受到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他说觉得
中国生活得更加安逸有烟火气。
其中最令他感到震撼的还是咱中国人民最看重的过年,看到街上挂满了一顶顶红灯笼时的感觉更是令他万分激动。
考虑到东干族没有过年的习俗,春节假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带来了自己家中包好的饺子、汤圆和他们一同庆贺。
这种温暖团圆的氛围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回到族中之后也和族人们大力弘扬了中国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景。
现在有许多东干族人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并且他们还特别爱看春晚节目,尤其是陕西、甘肃等地方电视台的春晚。
他们在电视的那头听着熟悉的秦腔小曲、看着搞笑的小品和令人惊奇的魔术,感受着热闹的中国独有的新年。
仿佛一切就回到了几百年之前那时候还是清朝的太平盛世,他们没有经历过家破人亡、民族迁徙,还过着安稳的小日子。
现在中国也在全力协助着这些外国华人回到家园
,对于想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更是提供全力的资助,每年更是有成千的东干族留学生来我国交换学习。
除了这些少数定居在他国的华人来我国定居学习之外,我国也有不少感兴趣的人去他们所在地区游玩。
他们也会纷纷拿出自己家中好吃的食物来招待众位同胞,去看望他们的伙伴们也会带着自己当地的特色美食。
结语
不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都在如何变化,但是中华民族的同胞之心未曾改变,虽然世世代代的人都在变化,但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没有改变。
不管这些在外同胞们现在人在何处,也不管他们已经离开我国了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几千年,大家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除了祝福他们能够生活得越来越好之外,
也希望这些同胞们都能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