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中国大名鼎鼎的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日本留过学,参加过抗战,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1973年,他论著的《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在考古这件事情上,郭沫若是有独到体会的。
考古,很多时候是保护性的发掘。因为很多大墓都被盗墓贼光顾过了,从盗洞的位置下去,墓葬里面被倒腾得七零八落,专家们只能祈祷盗墓者没有找到墓葬核心的位置,把最重要的文物给损毁掉了。
郭沫若发掘的文物,基本上都是清朝时期的墓葬,里面埋葬的都是溥仪的先祖们。无论是清朝的历代皇帝,还是
紫禁城里面的大小房间,奇珍异宝,在溥仪心中,都如数家珍。
郭沫若和溥仪的交集,就是因为考古这件事情,因为溥仪从小就把玩各种“文物”,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很多东西只要看一眼,就知道真假。所以郭沫若希望让溥仪来做他的助手,没想到溥仪却直接回了一句话:我不会满文。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怎么会不懂满文呢?为何在郭沫若提出这样的要求之后,会回答这样一句话呢?
溥仪的一生
毋庸置疑,溥仪是很正统的八旗子弟,而且能够做到皇帝这个位置上,那也是不简单的人物。
从历史记载来看,老佛爷之所以把年仅3岁的溥仪推到皇帝的宝座之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性格柔弱,便于掌控。
1909年,溥仪进入紫禁城内生活,3岁的年纪,还只知道玩耍,根本不知道皇帝二字对于他的意义。跟着这个小孩一起进城的人还很多,正所谓一人得势,鸡犬升天。都想跟着溥仪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却不曾想到世界风云变幻,溥仪成为了大清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1911年,距离溥仪进城才2年时间,辛亥革命就让十多个省完成了独立。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袁世凯倒成了清朝廷的希望,然而大势已去,袁世凯和孙中山进行了协商,逼迫清帝退位,没有了皇帝,多了一位
国民政府第一大总统。
溥仪这位紫禁城内的皇帝,被迫要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了。幸运的是,
1919年的时候,他从自己的启蒙老师胡适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城外的事情,这就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但同时也很精彩,溥仪发自内心很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甚至是闯一闯。但这一想法一次次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因为只要出了城,“皇帝”就不复存在了,很多人的安逸生活也就结束了。
无论外面有多乱,只要还在这紫禁城内,那溥仪就还是皇帝,就还有皇帝的待遇和生活配置。时间来到1922年,溥仪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妃子,成家之后的男人总归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溥仪也想干出一番业绩来,轻信
张勋之后,“复辟”之路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过,这也直接导致溥仪被各方势力赶出了
紫禁城。走投无路的溥仪,只能拖家带口的暂住
醇亲王府。
在溥仪看来,
军阀和国民党等人都不好惹,自己已经不是什么皇帝了,也根本没有人会把他当回事。在这个人生低落时期,日本人为了名正言顺地占领中国东山省,把溥仪接了过去,让他继续做皇帝梦。
至此,溥仪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在日本人那里虽然不愁吃穿,但每天都提心吊胆,内心压力巨大,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日本战败后,溥仪幸运地活了下来,在监狱中改造了10年时间,
建国之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市民。
郭沫若与溥仪
1959年,溥仪得以出狱,而且还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这对于他而言,已经是很仁慈的结局了。此时的
紫禁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进去必须要买票。溥仪看到这一幕,心中很不是滋味,但也买了票进去,心情很是复杂。
当导游指着一副画像对大家说,这就是光绪皇帝时,溥仪及时进行了纠正,这是
醇亲王载沣。但没有人在意他说的话,对于自己的亲爹,溥仪又怎么会认错呢?
末代皇帝的滋味不好受,但从小接触的文物很多,也有仔细研究,而且还是很多文物曾经的主人。溥仪也被
邀请去参加一些考古、文物的会议,毕竟他这双眼睛是可以辨真伪的。
一次,郭沫若拿着一个精致的
鼻烟壶说:这可是乾隆皇帝用过的。但溥仪看了看说,这个鼻烟壶是假的,乾隆皇帝也没有使用过。
郭沫若不以为然,事后找权威的专家鉴定,结果真的是假的。
为此,郭沫若对溥仪那是刮目相看,更是想方设法希望溥仪能够成为他考古路上的助手,只要溥仪答应,那物质生活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然而,溥仪并没有答应,给出的理由是:我不懂满文。
听到这句话,郭沫若简直无地自容。
原因其实很简单,再怎么说溥仪也是清朝的皇帝,要让他去挖自己祖先的墓葬,这怎么可能呢?
结语
溥仪的一生令人唏嘘,但郭沫若想让溥仪成为他考古路上的助手,确实欠考虑,这就相当于让溥仪
去研究从自己祖宗坟墓里挖掘出来的宝贝,这样的事情换做是谁都难以接受。
不过,单从考古这件事情来讲,如果溥仪真的和郭沫若合作成功了,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天地了,毕竟溥仪对于文物的辨识能力,那是十分厉害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