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看,实际上
孙膑后面复仇的时候没有多狠。
尤其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庞涓给孙膑造成的悲惨遭遇,孙膑的复仇简直显得非常仁慈,远远不够宣泄他内心滔天的怒火。
孙膑的故事早就成为了耳熟能详的传奇,“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都与他有直接关系,而且体现了他不凡的智慧和卓绝的战役水平。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妒贤嫉能的庞涓对孙膑的陷害,“庞涓即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招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陷而勿见”,
也因此让“孙膑”被迫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孙膑。
而且,为了从庞涓的魔爪下逃脱,孙膑装疯卖傻,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
等到孙膑有能力复仇时,他接连击败庞涓,并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设下埋伏,令弓箭手射死庞涓,据说是万箭穿心。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杀死庞涓。
然而,复仇故事不应该像这样草率直接。
在很多小说情节中,复仇几乎有固定的模式,“进行莎士比亚式的血淋淋的、让人痛不欲生的、毁灭灵魂的复仇”。
例如,针对性地打击仇敌。贪恋权势的人,让他一败涂地;家财万贯的,让他赤贫如洗;甚至,更恨的则是家破人亡,以及学习吕后的残忍做法。
但孙膑只是在正常战斗中取了庞涓的性命,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看作是挟私怨的报复。
虽然记载不详,但从孙膑的“复仇过程”也能看出一点,他既没有因愤怒而失去了理智,也没有因为仇恨而变得心理变态,始终展现出一个冷静睿智的名将姿态。
甚至,孙膑对庞涓的复仇都有点像是顺带而为,他只是在两国战役中发挥作用,并且,孙膑没有为了复仇而不顾大局,也没有针对庞涓个人,这样的孙膑,不愧是古代十大名将之一。
因此,事实上,即使
被庞涓砍了膝盖骨、还刻字在脸上,孙膑的复仇没有多狠,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并不是心理变态的复仇。
〈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