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乱世之中出英雄,的确如此,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曾涌现过许多军事名将。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动荡年代,礼崩乐坏、诸国争霸,人才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重要。
当时的各诸侯国注重选贤任能,以增强自己国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实力,各路的能人也同样在期望着找到能赏识自己的君王,一展自己的宏图抱负,这就不得不提出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来了,他
一生征战,从仕三国,无一败绩
。听着本该是流芳百世的传奇人物,但后世人却对他褒贬不一。他就是——战神吴起。
一、初露锋芒
吴起出生于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个算得上富裕的家庭中,他自少时便想要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奈何四处奔走,甚至于最终散尽了家财都没能谋得一官半职。后因听到邻里乡间的冷嘲热讽之词,
一怒之下竟杀了三十多人
,为躲避祸患,也为了寻求伯乐,吴起便决定离开卫国,出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离开家之后,吴起先是去了鲁国,这也是他日后四处征战、名扬天下的开端。到了鲁国之后,吴起便去曾参门下学习并拜他为师,后因其母病故而为回乡奔丧被视为不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参将吴起逐出师门,自此,
吴起弃儒学兵
。
1.杀妻求仕
恰逢齐国公向鲁国发兵宣战,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为将领,但又思虑到其妻子是齐国人,恐生变故。吴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因对名望追求的过于迫切,便杀了自己的妻子(也有一说是休妻)以向鲁元公表示自己的态度。吴起的军事才能终于开始显露了。那时的鲁国在诸国中算不上强大,可吴起仅仅靠自己在书中所学的兵法知识就将弱小的鲁国军队训练成了精兵良将,只一战便将强大的齐国军队给击败了,吴起战神的名声打出了第一枪。但鲁人向来崇尚孔子的儒学思想,
吴起“杀妻求将”的行为显然违背了伦理纲常,自是招人唾弃。
2.能臣还是小人?
也就是说吴起为人过于隐忍,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如今却大败齐军有了,战胜之名闻于天下。容易招来诸侯国戒心,再者,任用吴起,就相当于舍弃了兄弟国卫国,这是得不偿失的。鲁元公听了之后便辞谢了吴起,并没有授予他官职,一身本领换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吴起只好离开了鲁国。
二、名震天下
离开鲁国后,吴起四处辗转,最终听闻魏文侯正在招贤纳士,便动身朝魏国出发。吴起在鲁国一战后已是小有名气了,魏文侯听闻他要来投奔,便向大臣询问此人如何。《史记》中记载: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确实,吴起虽然伦理纲常上算不得一个君子,但他确实是有才能的,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
对于诸侯们来说一个君子可比不上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
1.魏国立名
到魏国后不久,魏文侯便任命为其为主将,并交给他一个重任——伐秦,筑临晋、元里。吴起不辱使命。《魏世家》中记载: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这一仗打出了魏国军队的气势,秦军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守洛水,不敢进攻,连夜加固修建工事用以防御。《六国年表》中有记录:(秦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
2.惜兵如命
在和秦国军队作战期间,
吴起虽身为军中领袖,但从不自视甚高。
他在行军途中的吃穿用度都和普通士兵一般无二。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个军中小兵作战期间因受伤引发伤口发肿化脓,吴起听说后便前去看望,还亲自为他吸出脓物,小兵和家人都感激涕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虽无从考证,但也足以证明吴起确实非常爱护自己手下的士兵。
3.不败战神
有了吴起这样的将才,魏在战国初期一度占领了霸主的地位,与秦大战之后,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在此期间,
他又拜师与子夏门下学习儒家思想,改革魏国兵制
,出现显露了他在兵法上了思想。同时期,他还率兵开疆扩土,为魏国打下了大面积的城池,《吴子·图国》中有载: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河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无一败绩,战神吴起的神话就此传开。前面也说了,吴起这人肯为功名杀妻、母逝不归,可见他对功名的执着,可这也恰恰成了他的弱点。
4.再遭陷害
沉迷于追逐功名并享受了战争胜利的果实的吴起并不知道身边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历史再一次上演,和在鲁国时一样,吴起受到了魏国臣子的排挤,在田文死后,魏国新任相国公叔座便想着陷害吴起。可当时的吴起正得魏文侯的信任,他一时也没有办法。后来公叔座身边的一个仆从给他献了一个计策来离间魏文侯和吴起之间的关系,果然,
伴君如伴虎,君王多有猜忌之心,魏文侯很快就开始怀疑吴起对他的忠诚,开始削弱他手中的权利。
吴起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他甚至自己不能长久地呆在魏国了,和自己的仆从说现在君上听信了别人的谗言但是不来问我,他这样不相信我,西河不久后一定还是会被秦国夺走的,到那个时候魏国就开始走向衰败了。便下定决心离开魏国前往楚国。
5.变法强楚
吴起去楚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春秋前期,楚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统治者长江、汉水、淮河流域,其封地势力范围北达黄河南及今云南。但随着各国混战,到了春秋后期,楚国国力逐渐地开始衰微。
在诸侯争霸的年代,秦军所过之处势如破竹,虽说楚国辉煌不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和秦军相抗衡的也只有楚国的军队了。
到楚国没多久,吴起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视,王任命他为宛城太守,主要防御韩国和魏国对楚的军事侵略,大约只有一年的时间,宛城就在他的治理下变得井井有条,然后起又被提拔为令尹。
担任令尹之后,吴起开始在楚国内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多方面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楚国的实力迅速提升,一度成为当时的最强诸侯国。《南蛮西南夷列传》中道: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之中就不难看出,吴起在楚的变法是非常成功的,当时的楚国不仅四处开拓疆土,甚至还借兵给友好的邦国赵去抵御魏,最终,楚、赵大败魏军,令余下诸侯国皆畏惧楚的实力。
三、车裂而死
吴起在楚国实施变法,虽将楚国变成了当时的第一强国,但变法实施的各种政策却动摇了楚国当时贵族的利益,吴起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为日后吴起的凄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1.眼中钉刺
在楚悼王死后,这些贵族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吴起驰骋于战场上,连连获胜之时,后方传来了楚悼王去世的噩耗,
趁着吴起前往奔丧之时,被密谋许久的楚贵族们用弓箭射伤。
吴起深知自已已是难逃一死,但他并不甘心,深谙国法和兵法的他哪怕深陷绝境也不忘拉上几个垫背的,他拔出射在自己身上的箭逃到楚悼王的身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身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2.惨遭陷害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刺射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诸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虽然吴起最后还是死于车裂肢解之刑,但七十余家的宗族贵胄皆受连坐,以楚悼王的名义,但事实上却是在给他陪葬。
可惜,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他死后,楚国的变法也就以失败告终了,自此楚国国力又开始逐渐下降。
四、荣辱之名
吴起的一生跌宕起伏,历仕三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起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就会大涨,
李贽就曾在《墨子批选序》中评价他: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可惜战场上的他辉煌一生,最终还是死在了群臣的政治算计上,令人唏嘘。
1.褒贬不一
曹操认为“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他杀妻求将,执着于功名利禄算不上善人君子;黄鹏年评价他“同甘苦,问疾病,卒伍和睦,上下一心,宽也”,体恤下属、治军严明是难得的将才。
2.传世兵书
吴起除了在战场上善于统兵做领,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她所著兵书《吴子兵法》,和孙武的《孙子兵法》在我国的战争史上被合称为《孙吴兵法》,他在楚所推行的变法改革和后来的商鞅变法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清朝时期,嘉庆二十四年还在延边县设立了吴起镇为纪念他曾在此处驻兵戍边,新中国成立之后,2005年正式更名为吴起县,还专门雕刻了雕像来纪念这位从无败绩的战神——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