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公元前45年),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人,官至太子太傅。
疏广的侄子疏受,为太子少傅。叔侄二人,被时人称为“二疏”。
在位5年后,疏广对侄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们假如不知进退、不早点辞官回家,将来恐怕会后悔呀。”
疏受认为叔叔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二疏同时上表皇上,请辞回家养老。
皇上看看他们确实已经年事已高,而且侍奉太子多年,鞠躬尽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所以,就同意了他们的辞职要求,并赐给他们黄金100斤。太子也送给他们黄金50斤。
当他们要离开京城时,公卿大夫们在东都门外设帐饯行,送行车马有好几百辆。路边看热闹的百姓都羡慕地说:“贤哉二大夫!”
二疏回乡后,将黄金都分发给了乡亲们。二疏去世之后,乡亲们在他们故居旧址建造了方圆三里的“二疏城”,城内又建二疏祠,以纪念他们。在原来散发黄金的地方,立了一个碑,名叫“散金台”。
话说汉高祖刘邦,原来的太子是嫡长子刘盈。因宠幸戚夫人,准备立其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知道后,问计于张良。
张良说:这件事仅靠口舌之争,可怕难以奏效。这天底下,皇上请不到的人,只有4个人。如果把他们都请来,皇上见了,或许会有帮助。
这4个人,就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和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70名博士官中的4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隐居于商山。
于是,太子刘盈亲笔写信,请来了4名隐士。
后来,在一次酒宴上,刘邦看见了太子身边跟着4位白眉皓齿、衣冠奇特的老人,个个都有80多岁了,就好奇地问他们是谁?
当刘邦得知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时,更加地惊奇。又问道:我找你们多年都避而不见,如今为什么愿意跟随我的儿子呢?
四老说:陛下看不起读书人,我们不愿受辱,所以恐惧地躲避。太子又仁又孝,重情重义,我们都愿意为太子效命,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出来后,指着太子和商山四皓对戚夫人说:如今太子的羽翼已经硬了,再不能动他。更换太子的事情,以后也不宜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