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中国充满风云变幻的一年,按照纪年来说,这一年是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永昌元年。三个纪年,三个政权,三方势力开始逐鹿中原,注定了中华大地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大清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口不过百万,军队不过十万的大清凭什么成为最后的赢家?
一、天时
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明朝处于一个小冰河期。实际上,这个小冰河期开始于元朝,最后持续到了清顺治末年。而明末是小冰河期最严重的时期。冬天,不要说长江流域了,就连珠江流域都开始下雪,地方志中有果树、牲畜被冻死的记载。夏天,大旱,有些地方连续三年不下雨,有些地方则十余年不下雨,蝗灾鼠疫多发。恶劣的气候导致了农业生产停滞,粮食大量减产,百姓生活极度困苦。身居辽东的满清更加困难,不善于农业生产的女真人只能通过战争解决大饥荒,这无疑加重了大明的压力。同时,饥民遍地,也给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创造了条件。有证据显示,哪里有饥荒,李自成就打到哪里,结果是规模越打越大,最后打进北京。
二、地利
自皇太极继位,先是打服了朝鲜,解除了大清的右后翼的掣肘,然后与蒙古诸部结成联盟,致使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失去了部分效用,大清向西进入蒙古地区,然后南下中原。皇太极时期,曾五次侵袭中原,有时候在北京周围肆虐六七个月才撤走。地利优势全无。大清这边,身处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东北平原,物产丰富;军事上,平原地区利于满清的骑兵作战。满清的老家赫特阿拉城,建在一个圆柱形的山上,利用山势和人工修建的城墙高十余米,易守难攻。相反,山海关防线一旦失效,无险可守的帝国中心北京立即受到敌人的威胁。虽然不是满清最先打进北京,但是北京的失陷直接导致了庞大帝国的崩塌。
三、人和
1、崇祯末年,大明治下的中国是君臣不和、官民不和。明朝末年,皇帝无能,宦官横行,朝堂上阉党、东林党、浙党等势力互相争斗,他们眼里只有党派利益,没有国家利益,孙承宗被排挤、熊廷弼被杀是最好的例证。到了崇祯时期,他空有强国之心,自身摇摆不定,也不能识人用人。虽然解决了阉党,但是对大臣却不信任,帝国柱石的袁崇焕被冤杀。在最后时期,崇祯秘密派大臣陈新甲与皇太极和谈,事情败露后他竟然直接甩锅,将陈新甲处死,寒了忠臣们的心。到最后,崇祯问计内阁大臣,不管怎么问,阁臣竟然不说一个字,气的崇祯拂袖而去。1644年元旦大典,竟然出现了无人上朝的窘境,可见君臣失和到了何等地步。
面对连年天灾,明朝政府没有任何的救灾措施,相反还不断增加赋税。崇祯临死前几个月,还发了一份增加赋税的旨意。伴随于此的是各级官僚的横征暴敛,百般压榨,让百姓更加没有活路,大明失去了统治基础。
到了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很多原大明官员前去投奔,但是因为有些人此前投靠过李自成,所以遭到了新政权的处罚,有些人被杀,这让观望的明朝官吏转而投靠满清政权。
2、到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控制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和湖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天喜地迎接李自成的军队,而官绅地主阶级则认为明朝气数已尽,立即投靠大顺政权,希望成为新朝的定鼎功臣。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崇祯上吊自杀,数千大明官员除二十人自杀殉职外,其余人争先恐后投靠大顺政权。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也选择投降李自成。
但李自成并没有做好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准备。在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和他的伙伴们依然采取“追赃助响”的方式解决军队供给问题。不管是大明宗室、国戚、勋贵、太监,还是官绅地主,一律成为追赃助响的目标,都成为打击对象。这让投靠大顺政权的官绅地主阶级极其失望,甚至后悔,开始寻找新的靠山。握有半壁江山,坐拥大量人口的大顺政权,统治基础出现了裂痕。这为李自成失败后,被仇视他的地主武装所杀埋下伏笔。
3、满清
皇太极继位后,立即改变努尔哈赤时期极度仇视和残害汉人的做法,重用汉臣,善待汉人。最先受到重用的是范文程,他投降很早,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重用他。皇太极继位后,经常与范文程商议国事,有时一谈就是半天。除此之外,对于投靠满清的汉臣和汉族知识分子,皇太极要求宗室子弟必须轮番宴请。到最后,人多实在是请不过来,才改为集体宴请。其次,减少满清权贵拥有汉人奴隶的数量,被解放出来的汉人被重新分拨土地,成为自由农。这些措施,让满清慢慢聚集一批汉人知识分子,对于他们维持统治,入主中原起到了关键作用。
纵观满清早期历史,内部也有过权力斗争,例如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皇太极与代善、阿敏;多尔衮与豪格等,但是满清始终保持斗而不破,并没有出现因内讧导致力量衰减的情况发生。与血腥的蒙古人内斗比,要文明的多。
四、军事
军事上,大明这边早期的就不说了,只说说洪承畴一例。皇太极第一次围困北京的时候,洪承畴和孙传庭在陕西刚刚打的李自成全军覆没,李自成自带了13人逃到山里躲藏。就在洪承畴和孙传庭准备搜山的时候,崇祯命令他们火速救北京,不得迟缓。两个人只好被迫东进,丧失了消灭李自成最后时机。松锦大战前,洪承畴出发前就已经和崇祯定下了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曾想,崇祯在身边人的怂恿下,改为命令洪承畴必须在某日前进攻满清,导致最后彻底失败,两年后大明帝国灭亡。
李自成可能是个英雄,但是也只是个草莽英雄而已。1644年,再向东攻击北京的路上,根本没有遇到什么真正的抵抗,绝大多数重要战略要地基本上投降了事。李自成每到一处,就让自己的亲信留下来驻守,这样下来,到北京的时候,实际上手里兵马只有十万人左右。在得到吴三桂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竟然派了降将唐通带着8000人去守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根本没有意识到满清是他真正的敌人。再有,在去北京的路上,满清这边派人与李自成联络,相约共同对付大明。李自成看到来信后,竟然以为大清要占他的便宜,与他分北京之利,眼界气量之小可见一斑。
1644年初,得知李自成向北京进攻后,范文程就告诉满清权贵:大清看似和大明争夺天下,但形势似乎在改变,未来的主要敌人应该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四月初四日,在辽东盖县温泉疗养院疗养的范文程得到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杀后,星夜赶回沈阳,上书多尔衮,说:时局进入关键时机,成就大业就在此时,绝不可贻误战机。范文程给迷茫的满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后,范文程和洪承畴们为满清确定了政治方略:放弃原来烧杀抢掠的陋习,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官仍其职,民安其业、录用贤能、抚恤孤苦,每到一地,打出征伐李自成为崇祯报仇旗号。难能可贵的是,多尔衮全盘接受范文程的意见,并坚决执行。在满清军队开往北京的路上,即便是汉人主动提供的粮食等物资,也没一个人敢拿。所有的大明官员,不论他之前是否投靠过李自成,一概不咎,能提拔的提拔,大部分仍在原职任用,实在不能用的也先养起来再说。
四月初七日,多尔衮在沈阳誓师,两天后率领大清全部人马:满、蒙、汉八旗十八万大军,自取山海关。四月十五日,在路上的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第一次求救信,随后双方展开了谈判,最后吴三桂投降大清。山海关大门洞开,吴三桂与满清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决战,最后李自成惨败,先是退回北京,然后向陕西撤退。而多尔衮再也没有给过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一路追击,直到将李自成追到湖北九宫山地区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
就这样,拥有一亿人口的大明灭亡了,拥有中原半壁江山的李自成也败了,最后的胜利属于谁都没看得起的辽东女真人,而他们的人口不过百万,军队十几万,此后统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
上天是公平的,大好河山朱元璋的子孙不珍惜,那就把机会给李自成,李自成没有抓住,那就让给女真人好了。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