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一般叫做华夏族可以理解为汉族的前身。在可确定的上古时期,华夏族也有至少两到三种不同初始源流,其相貌在当时的人来看就有不同之处。比如可以参考
雍容华贵
一词的起源和本意。雍容是指雍州(关西人,这个词汇的初始形成应该在周代)的相貌,华贵是指华族(这里的华族是指以汉水河谷为核心区的炎帝氏族)的贵族底蕴。
1明确时间维
首先,上古是指什么时间段?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前600年是个合适的时间点(主要原因是战国秦汉晋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外族内迁)
这个时间段的就是前三代(夏商周、其中周朝到礼崩乐坏为止,礼崩乐坏是周边民族涌入、关东和关西人融合的标志之一),其中夏朝的主导者和周朝的主导者都是关西民族(夏族的核心区在豫西晋南和陕北,周族则是毗邻的黑水到渭水一带),商朝的主导者是华北平原西部的关东民族。
2空间维:华夏族起源的地域分析:
一般认为,华夏族核心的最早起源是雍州西套平原半农半牧的
轩辕氏
和核心区在汉中盆地(汉水河谷)的农业发达的
神农氏
结盟并融合产生。
根据传说,
黄帝是轩辕氏的首领
,他生活在
轩辕之丘
(贺兰山或者阴山),是他发明了战车,也就是这个部族会使用马拉战车(战车的起源和中亚游牧民有关系,马拉战车技术传播到东亚差不多也在西元前3000年)。而
神农氏炎帝
活跃的核心区是汉中盆地,传说他们农业技术很先进。
黄帝(夏族)和炎帝(神农氏华族)
有共同的始祖,他们的关系大概相当于说希腊语的马其顿人和雅典人的关系,都是希腊民族,只是后者文明程度更高。
炎帝的核心区汉中盆地和现代的神农架很近(炎帝属于神农氏族)
炎黄在争夺关中平原和汾水河谷的战斗中发生了
阪泉之战
,战争结束后两者结盟并融合。
可以看到夏族最早的形成是在雍州(
雍州的核心区在渭水河谷
)和梁州(
梁州的核心区在汉中盆地
)
而雍州和梁州的分野在华山,华山靠近炎帝的核心区汉中,
华山的名字也来源于炎帝的部族名字-------华族。
上图:西岳就是指秦岭
《尚书》:华阴、黑水、西河维雍州,华阳维梁州
(黑水指河水从兰州到包头段)译文:华山之北黑水之东西河之西是雍州,华山南面是梁州--------
这里没有清晰说明梁州的南界
但是梁州的核心区是
汉中谷地
无疑(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
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陆游曾经在汉中的
大散关
组织对金国的防务系统)
《尚书》:华阴、黑水维雍州华阳维梁州(黑水指河水从兰州到包头段、另一说黑水是从蒙古戈壁流入居延海的那条沙漠内流河,在阿拉善一带)
夏
是旺盛广大博大的意思
华
是
华丽壮观美观美丽
的意思,在古代
华这个字通“夸”
华也通
“花”(通假字)
,而
夸父族是一个北方民族,居住在河套平原)
曾经作为关东平原的蚩尤部族的同盟对黄帝部族作战,可能夸父族是有华夏族有父系层面的亲缘关系的。
从字面含义可以推测一些合乎情理的结论,例如周人其实和古羌是同族,但是文化上已经文明化了,
羌=羊+人
,是一个游牧在甘青高原的民族,而周人有很多人是姜姓或者母系是姜,比如文姜、姜子牙,
姜=羊+女
,说明周人和羌族有同盟和通婚的历史,
美=羊+大
,这也说明了周人的审美意识所建立的物质基础是羊
3雍容华贵是否说明了关东人和关西人相貌有较大差异?
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对抗和防务对抗基本是东西对立,东西对立的结点大致在伊洛谷地的殽山
不论是前三代以前的大汶口文化之于仰韶文化
秦汉唐北周以关中为基地征服关东各地都说明了关陇地区在防务系统上相对关东人和后来的关东世家的防务优势和政治优势。这和关东关西的面积规模对比是不平衡的,
关东平原d的面积规模是关西河谷地区总和的6倍以上,而且关东水资源更丰富,但是关西表里河山在军事和防务组织上更有地缘优势
笔者认为:华夏族在向东方发展融合东夷三苗等民族的时候,东夷和三苗主要是o2o1等海洋系和农耕系黄种人,而O3是游牧转向农耕的黄种人,本身亲缘关系就很近,至于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依旧是关东人,只是为了强调关西人的优势地位,所以生搬硬造了
雍容华贵
这样的成语。本质上在相貌上关东关西人不可能有很大的区别。至于具体相貌问题,主流长相可参考大汶口文化的复原相
例如周人在关东设置了很多诸侯国,用他们的姻亲和同族去统治监视土著居民,这些人都是少数人,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别。夷为关东土著,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人西来,传播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汉族的历史是夷夏结合的历史,汉人、汉语、汉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结果。夷夏转换是东亚上古史上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喧宾夺主的事时有发生,而数典忘祖亦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