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以谋反罪名在咸阳墟被腰斩。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我很想带一条黄狗和你一起去上蔡东门外打猎追兔子,但我还能行吗?”说罢,父子抱头痛哭。
秦朝的六国统一、量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他为秦国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却没有人在他受委屈、叛变的时候为他求情。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秦国地方官员排斥李斯,其他六国官员憎恨李斯。
1.派系纷争。
秦王喜欢重用外来人才,势必动了本土力量的蛋糕!当时的宰相吕不韦是卫国人,幕僚和食客多来自六国。李斯祖籍楚国。来到秦国后,他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投到了吕不韦的手下。
吕不韦倒台后,秦国地方势力以六国人与秦国人不团结为由,要求嬴政驱逐六国宾臣。受吕不韦事件影响,嬴政居然同意了。
这时,李斯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本训诫书,成功地改变了嬴政的思想,得到了嬴政的赏识。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谏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臣,迁廷尉。--《史记》
这样,李斯不仅得到重用,他为六国官员出头,还让他成为“外人”的领袖。此后,秦国地方官与外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李斯也被地方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样,李斯就被腰斩了,秦国的地方官员不仅不会劝阻,反而应该大声鼓掌!
2.他诛灭六国,得罪六国宾客
李斯虽然平步青云,但作为“局外人”的首领,却做了一件造反他人的事。即力主灭六国,并对嬴政提出“外交近攻”“灭韩赵”等策略。此举虽迎合秦
先帝的野心,却得罪了六国的所有宾客。
六国客臣虽在秦为官,但对故国仍有感情,他们的亲朋好友不少还在故国。因此,李斯作为灭六国的急先锋,被“局外人”所憎恨。而李斯的手段非常恶毒,韩非子因为反对先攻南韩的策略而被关进大牢,最后丢了性命。
李斯势力强大,为秦灭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六国宾客虽不敢明对暗对,却暗暗想吃他们的肉,睡他们的皮。
就这样,李斯先是被秦国地方势力排斥,后来又得罪了“外人”,所以当他被腰斩的时候,大家拍手称快,即使知道自己受了委屈,也没有人为他辩护。
二是赵高权身在朝野,朝臣怕是不会为李斯说情受牵连
胡亥上台后,大洗秦始皇的血,杀光了他的兄弟姐妹。赵高、李斯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不听话的人都杀了一个七七八八,其中比较正直能干的官员大多被清理了。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只是一些人,甚至赵高的“指鹿为马”也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谋反的罪名是“老队友”赵高一手炮制的。赵高将李斯的罪行“坐实”后,胡海看着李斯的供词感慨万千:“我差点被宰相骗了,幸亏有你!”
为李斯辩护,就是得罪赵高。这些在大清洗中幸存下来的不倒翁精通拯救他们的生命。他们既不会得罪掌权救李斯的赵高,也不会愚蠢地向胡亥进谏,要求他收回性命,因为这是要失去性命的!
第三,秦始皇死后,李斯助纣为虐,执法不严。
起初,李斯和赵高本人在清洗朝臣时处于危险之中。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可以忍受,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抱怨言语。为了讨好胡亥,李斯写了一篇《行诸责书》,将法家的严刑推到了极致,官吏百姓无不畏惧。
随后,赵高与李斯“狗吃狗咬”,展开明争暗斗。无论谁赢谁输,对别人都是有利的。李斯死了,他的严刑也就告一段落,大家只会松一口气,再喊一声:“活该!”
于是最后,李斯被三族绝招,大家要么拍手称快,要么冷眼旁观。只能说种瓜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