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在现代工业环境中,屡屡被重视,人们愈发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意识呢?其实在我国古代,历代都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尊重大自然更是古人重要的生存法则,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朴素的环保理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正向的回馈,在这一方面古人有着超前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
一.古代已有专业的环保部门
1.精细化分,深入人心农业是强大的根基,对于工业发展程度低下的古人们来说,农业是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为了保障它永远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就要好好地对待滋养农业的大自然。它包括水,田,山等方方面面,为了保证自然中的各个角落都有人管理,对应的不同官职也纷纷出现。早在周代以前,山虞,水虞等职位都已经普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管理土地和水域的生息情况。在特定的季节内督促人们去进行农业生产。
当自然需要进入修养阶段时,这些管理者会严密看管百姓,不让他们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让山林和鱼类能更好地繁衍,在这种模式下,自然与人共同受益。“冬春之交,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在明时,关于农事的严格要求,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2.人与自然,认识清晰对于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古人也懂得怎样与它们共存。在宋时,时有发生老虎伤人的事情。做为百兽中的力量型选手,人们自然不是它的对手,让两者和谐共存,而不是一味地去想法伤害动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宋人在充分研究民生的基础上,认为是大肆砍伐树林,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才触发了老虎出山的念头。后来人们积极吸取教训,把动物的栖息之地还给了它们,就没有再发生此类的事情。
“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所致”。古人在与各种生物的相处中,有独特的智慧。正是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才使得农业兴盛,百姓安乐,在条件有限的时代,子孙们能够较好地生活。二.法律的助攻1.明文规定,力度加大古人对自然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官职单位的分配上,更有文字记载的明确规定,一旦触犯了这些条例,免不了要接受处罚。《田律》早在秦汉之前已经产生,后人在它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做出适合本时代的农业发展需要。不管怎样变动,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一致的。禁止烧荒是各个时期都重视的事情,此种行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土地带来充分的营养。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人们失去所有土地,粮食作物也将不会一直供养人们所使用,最终威胁的将是人们的生存。一旦有违背的人出现,他可能会被断去手脚,甚至丢掉性命。
面对这种严厉残酷的刑罚,没有人敢去触犯。对水中的生物,纸文也有明确的要求,在哪一个时节捕捞,哪一类做为捕捞对象,用怎样的方式去捕获都有规定,唯一目的就是保证水中生物的绵延不息。古代遗留下来的捕鱼方法,不会对河水造成污染,而且让小鱼苗能躲掉捕捞,放到现代,它依然适用,只是鱼排捕捞需要人们的传承和创新。2.君主制定,一言九鼎除了写出来的条文之外,君主实时发布的消息,同样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应。在唐明清时期,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大量增加,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难免会有矛盾产生。君主在这一时期,能迅速地捕抓到敏感信息,并及时地做出处理。比如唐代,人们喜欢奢侈的物件,一件珍惜动物的毛皮或者羽冠做出来的物品极受人们的追捧,当时的统治者得知后,严厉打击这些行为,给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大自然的牺牲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在古代也是如此,明时期曾有过大面积砍伐林木的行为,后来被君主禁止,在残酷刑法的统治下,没有人敢越雷池,这才保证了山林的繁茂。三.工业物品的环保理念1.节能追求,工业改良宋时期,人们把勤俭做为重要的美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它是从上到下普及开来的,君王起着带头作用,所以影响到的人就会变得很多。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把朴素美做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衣物看起来朴实无华,却能体现人的优雅。
灯具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重要的物品,历代人都在对它的节能上有很高的追求。人们从它的构造上入手,发挥工业智慧。“一端做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油灯经过不断的改良,越来越节能。2.城市生活,自然之态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人口聚集比较多的地方的管理,各家各户排出的污水需要经过特定的管道,这样才能不污染环境。洒水车是当时的风景线,它闪烁着科技的光芒,更体现着人们对高品质自然环境的追求。结语:我国古代创造的各种文明,以及农业大国的地位和繁华,离不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先进的治理理念。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满足短暂的利益,最终要为其买单的还是人类。环保需要从人们从日常的小事中做起,这需要教育和法律的共同作用,尊重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参考资料:《后汉书》《宋会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