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大陆诸多国家纷纷向希特勒举起白旗的时候,是他首先对希特勒当头棒喝;当苏联遭受纳粹疯狂闪击的时候,是他呼唤他的民族与纳粹斗争到底;当法西斯军队肆意蹂躏被占领土的时候,在苏联却遇到顽强的抵抗和有力地反击。这一期,老唐为您讲述:纳粹德国的最大克星——斯大林。
从鞋匠的儿子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
约瑟夫●斯大林生于1879年12月21日,父亲是格鲁吉亚哥里镇的一个鞋匠,母亲是农奴的女儿。双亲都是目不识丁的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下层劳动者。斯大林家境贫困,父亲制鞋所挣不多的钱大都买酒喝了,母亲拼命工作以便免除儿子的饥馑。父亲对斯大林的愿望是长大之后做个鞋匠,母亲对他的期望是长大之后作个传教士。
1888年,母亲把斯大林带到了她当清洁工的哥里镇教会小学,她为儿子申请到每月3卢布的助学金,再加上她每月10卢布工资,这就是他们母亲的全部收入。靠这些,斯大林在读完了5年的课程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894年夏,斯大林由校方推荐进入了第比利斯神学院。这所神学院,学生思想很活跃,是反对沙俄和封建势力的中心。斯大林在此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1898年秋,斯大林参加了社会民生党的组织“麦撒墨达西社”。1899年5月,由于斯大林的活动引起学院的反感,他被学院开除了。
1902年4月5日,斯大林因组织工人运动被捕,次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对沙皇的斗争中,斯大林先后7次被捕入狱,6次被流放。
1917年4月,在全俄布尔什维克党代会上,斯大林被选为中央委员。5月,斯大林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0月,俄共中央决定由斯大林领导武装起义。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斯大林一直是最坚强的支持者。哪里有危机,哪里最困难,斯大林就被派到哪里。
1921年3月,在俄共第10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1922年4月3日,苏共中央根据列宁的建议,选举斯大林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此,奠定了斯大林在苏共中央和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地位,也使他具备了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资格。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同年5月下旬,斯大林主持召开了俄共第13次代表大会,在会上,斯大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和组织局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此他成为名符其实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领导。在此后将近30年的岁月中,斯大林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最高领导权。在这近30年的不平静的岁月中,斯大林领导苏联人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制,完成了土地改革,经历了苏德战争的洗礼,最终把苏联建设成为令资本主义世界震惊的社会主义强国。
气吞山河的军事统帅
斯大林没有进军事院校学习的历史,但他却掌握着与时代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在处理军事问题时,他总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吞山河的气势指挥军队应付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军在苏联东部边境蓄意制造诺门坎事件。斯大林派朱可夫去指挥东线作战,并给予坦克、火炮、飞机的充分支援。朱可夫很有远见地打了一场地空一体的机械化战争。一仗结束,毙伤气焰嚣张的日军5万余人,击落日机180多架,毁敌火炮72%,几乎全歼日本第6军团。迫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与苏联签署停战协定,使东部边境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3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在苏联大地上展开,希特勒以190个师的兵力再加上4个仆从国的军队,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公里战线上突然向苏联展开了全面进攻。希特勒企图以闪电战在6个星期至2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面对德军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和自己对形势判断的严重失误,斯大林很快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命令莫洛托夫代表他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勇敢投入战斗;紧接着,他授权发布第2号命令,号召各军区向入侵者进攻;到22日下午,他又下令把总参谋长朱可夫派往基辅领导西线作战。
苏军在情况不明、通讯中断、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盲目组织反击,不仅未能奏效,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到7月9日,经过18天的战斗,苏军损失2000车皮军火、3000门火炮、1500辆坦克、2000架飞机,30万人被俘。德军在苏西北方推进400多公里,在苏西方推进450至600公里。苏联丧失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大部。7月10日,德军进逼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在黑云压城城俗摧的局势面前,斯大林除了面部表情更加威严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7月3日,他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动员全国人民,挺身捍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荣誉和自己的祖国。斯大林亲自出任苏联最高统帅,根据德军从三个方面发起的进攻,组建战略预备队。他下令把受到威胁的重要企业迁往东部,决定迅速增加武器、弹药、汽油等重要军用物资的生产。在渡过了最初的严重危机之后,斯大林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指挥苏德战争。通过列宁格勒保卫战、斯摩棱斯克交战、基辅防御战、敖德萨防御战、顿巴斯防御战、克里木防御战等,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武器弹药,使德军损失兵力数十万人。
在莫斯科受到严重威胁,国家机关和外国驻苏机构撤离首都的时候,斯大林却留莫斯科,继续置身于前沿坐阵指挥。在苏联冬季到来之际,斯大林指挥他的军队,利用大自然的帮助发动了莫斯科保卫战,一举消灭德军50万人,使敌人损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把侵略者击退100至350公里。这次反攻,使希特勒的“闪电战”归于破产,使希特勒在两个月内消灭苏联的计划变为梦幻。在希特勒进攻的历史上,第一次遇到如此强硬的对手,第一次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失。
1942年,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战争的洗礼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到该年度的5月,苏军作战部队已发展到510万人,坦克3882辆,火炮和迫击炮4.5万门,作战飞机2221架。在1942年的交战中,虽然苏军仍有一些失利,但到该年度的冬季发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时,便显示出斯大林领导的这支队伍已经成熟。这场会战使德军损失80万人、坦克2000辆、火炮1万多门、飞机3000架。在此次战役中,苏军俘虏德军元帅1人、将军23人、其他军官2500名、士兵9万余人。这是任何受侵略的国家都未曾获得过的战绩。
1943年1月起,斯大林指挥苏军先后进行了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等重大战役,击溃德军200多个师,击毁敌人坦克7000辆、火炮5万余门、飞机1.4万架。最远处向西推进1000余公里。在1943年内,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损失人员达400万人。
1944年,斯大林继续挥师西进,接连向德军发起10次致命的突击。到第7次突击,就已经把德军打到了俄国的边境上。第9次突击已经把战争打到了被希特勒吞并的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到第10次突击,已经把战争推进到了北极圈内。据苏联人统计,10次突击共使德军损失兵力200余万,坦克近万辆,火炮2万余门,飞机万余架。
1945年的春季,展开了最后消灭法西斯的决战。年初,苏军还在距柏林600公里的地区,到4月中旬,苏军已经进攻到离柏林仅有60公里的地方。4月25日苏军完成对柏林的包围。4月26日苏军进攻柏林城。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苏德战争以苏联人的全面胜利和法西斯的彻底灭亡而结束。
纵横捭阖的战略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不仅在率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而且在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中显示出了作为伟大战略家的纵横捭阖的雄伟气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维埃政权处于极度孤立的状态。美国长期杜绝承认苏联,在美国中小学的地理教科书的世界地图上,苏联的位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片空白,以致于当天真的学生问这些空白是什么时,老师无从作答。英国的丘吉尔等人更是把诋毁、消灭苏维埃政权作为天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积极仿效美英与苏联持敌对态度。苏联东部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大举侵华并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之后,不断地侵扰苏联边境。1939年8月,在德国侵略波兰前夕,世界局势已经非常危机,苏联提出与英、法签订联合反侵略的军事协定,但却遭到英、法两国的断然拒绝。苏联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遭受了德军的大规模入侵。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大举入侵,苏德战争爆发。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讲话,承认他过去的反苏活动比起眼前的反侵略战争已默然失色,并宣布给苏联一切可能的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丘吉尔的言行。
斯大林在沉重的压力面前,一方面集中主要精力组织反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当英美作出微妙的表示之后,斯大林立即以鲜明的态度表示,愿意为世界的和平共同努力。欢迎英、美代表秘密访问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3个月后,苏联与英美就租借武器问题举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苏军抗击着德军的主力,它在国际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英美及其同盟国,这使英美对苏联的态度进一步向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斯大林把握住有利时机,于1942年6月与英国签定苏英条约,与美国签定苏美合作协定,并促使英美同意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且就此达成了协议。1942年8月12日,由于英美无法如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不得不亲赴莫斯科进行说明,斯大林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前提下给予了谅解,这进一步显示了苏联的实力和地位,并巩固了苏、英、美的反法西斯联盟。
为了促进反法西斯局势的发展,斯大林促成并亲自参加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交往。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迎来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霍普金斯,并安排了他的为期一周的访问。次年8月,迎来了英国首相丘吉尔。1943年底,斯大林亲自到德黑兰与英美首脑会晤,三国联合发表了《德黑兰宣言》。1944年,促使英、美、芬兰的代表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苏、美、英、法四国在柏林发表关于管制德国的声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一直奉行他的强硬外交政策,依靠实力、战绩和灵活的手段建立起了反法西斯联盟,一步一步地促使英美把反侵略战争引向深入。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为例,苏、美、英三国于1942年6月达成协议。但是,政治滑头丘吉尔却迟迟不作安排,他宁愿去北非开辟战场也不愿到隔海相望的法国去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后者远比前者付出的代价大。在斯大林的顽强坚持下,到两后之后的1944年6月,英美盟军终于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斯大林纵横捭阖的战略家的风范面前,同样也持强硬反法西斯态度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时常显现出滑头政客的嘴脸。他企图以扩大别国的牺牲来减少自己的损失,还设法保留侵略国的实力以备日后对付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因此丘吉尔的气量是无法与斯大林的恢宏的气度相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