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所有人都喜欢听聪明人的故事,就比如说中国人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就有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的智慧用各种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证明,但他同时也是最被中国人神话的人物之一,甚至往他身上安了一些并不是他出谋划策的计策,这大概就是人们对聪明人特别喜爱的证据吧,不论真真假假,至少诸葛亮是真的聪明的。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是中国古代《三十六计》当中的一计,一般能够用到这一计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其实空城计是以虚击实,一般都是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抗击敌人的情况之下,不得不用幌子的办法使得敌人相信自己的兵力和粮草充实,以吓退敌人,虽然不费一兵一卒仅仅是做势而已,但是其中的风险巨大。
毕竟敌人也不是傻子,诸葛亮当年对阵的司马懿也是一顶一的绝顶聪明人,诸葛亮能用这一招克敌制胜实在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因为这是一场博弈,一旦敌人不买你的账,计谋被看穿,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大多讲兵书的正统都不讲《三十六计》而说《孙子兵法》,如果有条件讲战争,那些投机取巧的计谋并没多大用处。
“走为上策”其实谈的就是一个“逃”字,打不过自然就要逃嘛,实在逃不掉,下下策“空城计”就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迷惑敌人并不是容易的事,但通常上当的都是大人物,跟诸葛亮骗了司马懿一样,五百年后,在法国也上演了一出空城计,上当的人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而当时对唱的人却不是诸葛亮,而是一个智慧的女子。
卡尔卡松城堡坐落于奥德河东岸高地,当时并不属于法兰西,但它历史悠久,作为古罗马的要塞卡尔卡松一直是欧洲兵家必争之地之一,因此这个城堡的历史经历丰富,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的多。欧洲的民族相互之间矛盾也很多,尤其是在战争频发地带,时常更换领主。
公元725年卡尔卡松地区成了查理曼大帝的一个军事目标,当时卡尔卡松城堡的主人是托逊王巴拉克,他是阿拉伯人。对于巴拉克来说,与查理曼大帝相抗衡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但他们依然英勇奋战,最后还是输给了查理曼。成王败寇,查理曼对巴拉克提出了战胜者的条件,以皈依天主教作为要挟,不过大家都清楚,宗教问题向来严肃,不是轻易能改的。
巴拉克当然不能答应,而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巴拉克被处死。巴拉克的死,并没有让卡尔卡松城堡就此归附于查理曼大帝,因为除了巴拉克之外,卡尔卡松城内还有一群不肯投降的人,为首的就是巴拉克的妻子, 巾帼女将巴拉克夫人。带着对查理曼杀害自己丈夫的仇恨,巴拉克夫人不想就此妥协,而要跟查理曼斗争到底。
一场法国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空城计唱响了,在众志成城的意志之下,卡尔卡松城之内的人民和巴拉克夫人被查理曼大帝围困了三年,都不肯投降。这种僵持使得双方军队都困乏不已。当然最困难的还是卡尔卡松城堡,粮食一天天减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巴拉克夫人决定放手一搏。
为了让敌人以为自己的兵力还很充足,她命人做了很多稻草人,并让稻草人带上帽子站在城墙边,她还命一些士兵换上不同颜色的帽子去巡逻,偶尔放箭,这样做是为了让敌人以为自己人手充足。而这样还不足以骗倒查理曼,最后巴拉克夫人放了一个大招。那就是把仅有的粮食喂饱了猪,并把猪扔出城外。
当查理曼的大军发现这些猪,杀掉之后又发现猪肚子中没消化的麦粒,突然意识到城内粮食还很充足,于是顿时对围城的意义有所怀疑,信心一下子被打击了。查理曼不久就决定弃城而去。巴拉克夫人空手智斗查理曼的故事日后久负盛名,就连查理曼本人都十分佩服。当然最后巴拉克夫人还是审时度势皈依了天主教并向查理曼称臣。之后巴拉克夫人经查理曼介绍联姻了另外一位贵族,自此一直延续着卡尔卡松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