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唐朝的民风比其他朝代更为开放,但是开放的尺度实在有些大。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宫所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现代人都难以接受。比如说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娶了自己的儿媳妇做贵妃,而且还极尽宠爱。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也就罢了,可是偏偏发生在他一个皇帝身上。要知道这可是乱伦的事情,就算他身上的权力再大,同样不能违背礼教,稍有不慎还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的。可是他李隆基不仅做了,而且朝中上下居然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也许有人会觉得,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想要做什么,又有谁能阻挡呢?
事实上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古代所有的皇帝都讲究以理治国。如果他破坏了这一种礼法,也就等于让他的子民有了榜样,如此下去他还管得了谁呢?而且皇帝虽说权力很大,但是也并非完全无人管制的。朝中大臣只要发现皇帝的行为与礼不符,同样可以提出。那么当时到底是什么原因,不但大臣没有提出,就连而他的儿子也选择沉默呢?这就得佩服李隆基的手腕了。
杨玉环曾经寄宿在洛阳的叔叔家里,当时李瑁的妹妹出嫁,杨玉环也出席了宴席。也就是在那次宴席上,李瑁看中了杨玉环,并且向自己的母亲提出想要娶对方为妻。李瑁的母亲将此事禀报给唐玄宗之后,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所以两人才结成了夫妇。有人说唐玄宗当时早就已经打坏主意了,这一点似乎不太成立。当时唐玄宗特别宠爱李瑁的母亲,对别的女人还不太感兴趣。而且唐玄宗可是非常聪明的人,如果他在那时候已经看上了杨玉环,完全可以直接把杨玉环纳为妃子,又何必把他塞给自己的儿子呢?皇帝想要娶清白人家的女儿容易得很,但是想要娶自己的儿媳妇可就艰难多了,所以这种说法并不适合用在唐玄宗身上。唐玄宗之所以想要娶杨玉环为妃,是因为李瑁的母亲去世了,心里面突然觉得没有哪个女人能够陪伴自己,感到特别孤独。这时候刚好有太监提议让他娶自己的儿媳妇。或许了解唐玄宗的只有太监吧,而太监之所以敢向皇帝提出这种完全不符合礼教的建议,很有可能是已经看出来皇帝对杨玉环的心思了。
杨玉环好歹是自己儿子的妻子,自然是不可能直接抢过来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和自己的儿子,脱离夫妻关系,于是他便让杨玉环以祈福为名,出家做了尼姑。一直到五年过后,李隆基也已经重新给儿子找了妻子,然后才把已经出家的杨玉环接到宫里,整个过程看起来完美至极。
朝中大臣之所以没有反对这件事情,是因为杨玉环在出家之后,已经不再是李瑁的妻子,也就说明李隆基已经不再是杨玉环的公公了。五年前杨玉环以祈福为由出家,而且打的还是窦太后的名号,如此一来,她和唐玄宗之间的关系直接成了平辈,他心中的计划就更加没有人可以阻挡了。不管是哪个时代,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经过那么长时间以后,原本违和的事情做起来也让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了。
李隆基刚开始立了李瑛为太子,李瑁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出头,刻意陷害前太子。唐玄宗对于李瑁母亲的话深信不疑,选择杀掉了自己的亲儿子。可能刚开始时唐玄宗完全没有怀疑自己的妃子,可是之后应该起了疑心,所以李瑁的母亲才会被吓死。就算太子去世了,李隆基依旧没有立李瑁为太子,反而打压他的势力。唐玄宗要李瑁的媳妇出家,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心里的龌龊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个儿子明白自己的处境,让他彻底断了当皇帝的心思。
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李瑁本人,都是非常聪明的,况且李隆基的意图那么明显,又有几个人不明白呢?李瑁既然知道自己的父亲刻意打压自己,就算是为了保住自己,也只能选择沉默了。至于朝中其他大臣,他们虽说有责任去纠正皇帝的一些不良行为,但说到底这些都只是皇帝的家事而已。如果他们在这个关口提出异议,岂不是摆明要和皇帝对着干?哪怕朝中大臣的权力再大,也大不过皇帝的玉玺。既然两位当事人都不再说话,这些大臣自然也聪明的选择沉默了。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浩实验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