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准确地说应该是西汉)的和亲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女人换和平,即汉朝皇室的公主或者宫女出嫁匈奴单于,缔结婚姻关系,以此维持两国关系的友好。
可见,和亲是单方面的,历来只有汉朝的公主外嫁,从来不见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汉代的和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折中,甚至是委曲求全的办法。西汉建立伊始,天下战乱已久,急需休养生息,进行经济复苏,而且汉高祖经历白登之围后,心有余悸,于是主动输入,以和亲换取边境安宁。等到汉王朝势强力大,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反击匈奴,基本上扭转了汉匈态势。此后,匈奴为了寻求汉朝的支持认可,或出于学习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目的,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呼韩邪单于请婚时就提出了“愿守北蕃,累世称臣”的条件。这是汉朝和亲的动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汉朝公主都是输出的。
汉朝皇帝的思维
汉代最早的和亲追溯至汉高祖刘邦。当时,娄敬在建议和亲时就说:
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刘邦听了很是受用,于是找了个宫女以鲁元公主的名义去了匈奴。从娄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实行和亲远嫁“公主”的目的。
第一,匈奴冒顿仰慕汉朝公主,多半会作为正妻;第二,正妻生下孩子为太子,将来接替君位;第三,外孙不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礼,如此不战而使匈奴屈服。
这是典型的汉人思维,这里有三个东西需要注意,一是汉朝愿意出嫁公主,当然不一定是真的公主;二是匈奴愿意娶汉室公主;三是利用亲戚关系可以止战。很明显,前两个是前提,后一个才是目的。以汉人的眼光看,汉室公主产子后,会成为皇太后,皇太后会则会影响匈奴朝政,进而做出对汉室有利的选择。
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看,匈奴女子嫁给汉朝皇帝,也会产生类似太后干政的问题。再者,汉初与匈奴的对峙中,匈奴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匈奴女子嫁给汉朝皇帝,作为皇后吧,显然不合适,也有干政的风险;封个妃吧,匈奴那边估计也不乐意。权衡之下,娶了事多,不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汉人眼中的匈奴女子
匈奴是游牧民族,在政治、文化、礼仪等方面是远远落后于农耕文明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桓宽《盐铁论·论功》也说“虽无礼仪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从士大夫口中,可知对匈奴的态度。匈奴婚姻习俗中存在着明显的父权、族权特征,而且多以收继婚的形式进行。此外,匈奴女子大都披散头发,衣襟别在左边,游牧特征明显,这在中原王朝无法接受的。根据史料记载,汉族男子娶匈奴女子大都有被迫的意味,如李陵、李广利等,更不要说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综合来看,汉朝皇帝不愿娶匈奴老婆,大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并无关美丑。匈奴也有异常漂亮美丽的,但这种美丽在政治文化的层层阻隔面前,也只能隐匿在茫茫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