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淮海战役中,在解放军主力追击部队的后面,紧跟着一支身着便衣的队伍,他们斜背长枪,肩扛担架。
这是一支从胶东来的随军民兵担架队。
他们虽然是一支民兵担架队,但是始终活跃在最前线。
一天,他们来到萧县下洪庄。上级命令就地宿营。可是下洪庄的老百姓给溃逃中的国民党害苦了,见了这支斜背长枪、肩扛着棒子的便衣队,立即波动起来,纷纷说:“‘棒子队’来了,快快躲起来!”
担架队带队的是王教导员。他知道新区群众对解放军还没认识,对身着便衣的民兵就更不能理解,于是各个分队:“干部要抓好群众纪律这件事。”
一分队的一个小队住的院子里,铺晒着一大堆花生,没人看管。小队长王洪奎抓起一把花生,看了又看,闻了又闻,他相信队员们决不会动一粒花生,但还是指着花生对大家说:“这里是新区,我们要特别注意群众纪律!”
“小队长,你放一百个心吧!有咱们在这里,连一片花生皮也不会少。”大家异口同声说。
傍晚,突然刮起西北风,天空渐渐被乌云遮住。王洪奎走出屋,看看天,抓起一把土撤出去试着风向,说:“夜里不会有雨。”可又不放心,还是把大伙叫出来,扫的扫,畚的畚,把花生拢成一大堆,找来了谷草,把它盖得严严实实。
夜里,队员们轮流站岗看守花生。轮到王洪奎接岗了。他在院子里外巡视了一圈,没有什么动静,回到花生堆前。不一会,院门口有个黑影晃动,紧接着探进半截身子,窥视堆花生的地方。
王洪奎的手扣着扳机,观察情况的发展。
黑影竟然半天没动一动。又过了一会,那黑影蹑手蹑足地走到院中,蹲在花生堆的另一旁,快速地向大口袋里装起花生来。王洪奎松了一口气:是偷花生的。于是,他从旁边站出来,大喝一声:“是哪一个敢偷老百姓的花生?”
那黑影停住手,吓得语无伦次地说:“不……不是,是……是我呀!”
王洪奎说:“你?你也不行!”走近说话人跟前,只见蹲在地上的是位老大爷,便笑着说:“哎呀!老大爷,你怎么半夜三更偷人家的花生?要是房东回来,不说是我们抢他的?”
老大爷听王洪奎说他偷花生,赶紧表白:“不,不,这是我的,我就是这里的房东。白天,我是出去躲棒……”差点没说出躲“棒子队”来,急忙改口:“躲,躲飞机的,怕晚上下雨,才来看看。这,这怎么是偷呢?”
王洪奎一听是房东来了,乐了:“哎呀,你看,这都怨我,是我弄错了。”向老大爷道歉。
“这大冷的天,你看,”王洪奎说,“叫您家老老少少的回家暖和暖和吧!您放心,有我们在这里,一颗花生粒也少不了!”
“就是,就是,这我就放心了。”老大爷嘿嘿笑着,出去叫家里的人了。
第二天一早,房东家炒了一锅花生,端着送到民兵住的房子里来,说:“来,吃花生!吃花生!”
老大爷说:“不瞒你说,同志呀!昨天我一见你们扛着棒子进了庄,又道是‘遭殃军’来抢了,就带着老老少少跑出去,这不是,你们不动一粒花生,还把花生堆好、盖好,夜晚又看门看家,真是……”见没人吃花生,着急地说:“怎么不吃?吃!吃!”
民兵们光谢不吃,笑着说:“老大爷,不光是人民解放军讲究群众纪律,咱们民兵也是一样……”
老大爷没等大家把话说尽,一下把话抢了过去;“我懂,我懂,昨夜晚的事,叫我全明白过来了。”
就这样,这一带新区的老百姓,全部站到解放军一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