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此人英姿飒爽,允文允武,是一位百年难得的人才。苏轼曾有诗云“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正是周瑜主导的赤壁大战。原本是历史银河中一颗耀星,却被罗贯中抹黑成一颗遭人厌恶“扫把星”,究其原因,只因周瑜短暂的一生实在太过完美。周瑜到底有多出众,笔者大致总结出5个方面。
军事才能出众
最能体现周瑜军事才能的地方,莫过于孙策临终之际,留给孙权的那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一开始,孙权对兄长的遗训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直到赤壁大战发生前后,使得孙权口服心服。
赤壁大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一场“成王败寇”,关乎华夏能否大一统的决定性战役。曹操若胜,三国混乱的局面会提前结束,也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东吴胜利的话,三国割据的局势将继续延长。曹操携官渡之战的余威,准备一举扫平南部各方势力。曹军势大,东吴出现“请降派”一面倒的形势,唯有周瑜和鲁肃坚持认为,以3万人马和长江天险,东吴仍有一战的可能。所以唐朝诗人杜牧曾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以见得周瑜险中求胜的军事才能。
此外,赤壁之战能够胜利,以及后来三国趋于和平的局面,与周瑜、鲁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密不可分,这一主张能够顺利实现,又与历史上“借荆州”关系重大。周瑜向孙权献策,拿出一部分赤壁战果给刘备作地盘,一方面能够起到分散曹魏注意力,减轻自身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关键时刻,吴蜀两家可以联合对抗曹操,无形中将刘备手下的人才化为己用。难怪孙权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洞察力出众
周瑜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汉末时局的敏锐洞察力。他与孙策起兵时,整个天下只有袁绍一头独大,很多人纷纷将宝押向袁绍,认为袁绍四世三公的影响力,完全有能力实现华夏大一统。
周瑜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袁绍名不副实,虽然眼前实力很强,但未必能够维持长久。对于曹操一方,周瑜也采取拒绝的态度,即便曹操开出诸多优厚的条件,周瑜认为曹操疑心太重,与越王勾践颇为相似,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另外曹操招揽天下英才,周瑜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若是前往曹营,必然受到同僚的排斥。
所以,周瑜铁了心跟着孙策,向孙策分析“以长江天险,直取江东三十六郡,静观时局变化,最次也能三分天下”。事实证明,周瑜的策略是正确的。及时过江站稳脚跟,依靠长江天险胜过拥有百万雄师。
相貌出众
上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对周瑜的描述,或许你会认为有文学润笔的可能。实际上,真实的周瑜有过之而无不及。凭相貌而论,周瑜属于东吴一哥级的男神,《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说“瑜长壮有姿貌,年少有美才”。陈寿所言的“美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貌端庄,二是富有才华。要不是拥有良好的品行和仪表堂堂的颜值,东吴女神级姑娘小乔又如何看得上他。
情商出众
或许,很多人费解“情商出众”是何意。笔者的意思是说,周瑜是个极其重感情的人,无论对友情、爱情,都能够做到情真意切。周瑜一生辅佐东吴两任国主,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他与孙策原本是同窗故交,二人同时起兵征讨天下。最初孙策仅有2000人马,周瑜手下却有3000甲士。孙策与周瑜相比,显然周瑜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出于兄弟道义,周瑜尊孙策为兄长,将部下人马全部赠送孙策。同为一殿之臣的名将程普曾感慨“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周瑜特别善于交际,这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
气量出众
碍于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人多将周瑜想象成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没能扛住诸葛亮的戏谑,最终“三气而亡”。真实的周瑜与罗贯中的描述截然相反,史书记载,刘备曾评价周瑜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诚然如此,像周瑜这种文韬武略之人万中无一,若不是气量出众,绝对不会甘心屈居孙权之下。
不仅刘备对周瑜称赞不已,连年纪比他大,资历比他老的张昭都不遗余力地褒扬他,声称周瑜的才学胜过自己百倍不止。小说演义里“蒋干盗书”的主角,作为周瑜的同窗也曾有过“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的感慨。试想周瑜拥有这么多的赞誉,生前又岂能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气量。
身遭“泼脏水”
纵观历史长河,无数风云人物相继登场,或是留下雪泥鸿爪,或是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唯有周瑜身遭“泼脏水”,全身上下“一无是处”。此中缘由,无外乎周瑜太过完美。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必须立足小说的可读性,要与正史三国志有所区别,唯一的办法是平均众人的能力,使得所有人都有发挥的余地,常言“出头的椽儿先烂”,所以周瑜的实力被削减的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