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新规》,起初被视为韩国围棋界用来锁定世界冠军奖杯的盾牌,如今却变成了一根勒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这根绳索的另一端,牵动着整个韩国围棋生态的命脉:顶尖棋手的收入、赛事的关注度,以及未来的竞争力。于是乎,韩国自家的九段棋手站出来,公开炮轰,要求废除这项愚蠢的规则,并直言告诉韩国棋院:我们这是在作茧自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还得从今年1月22日第29届LG杯世界棋王战说起,灯光聚焦在卞相壹与柯洁两人身上。棋局的进程没有了计算与博弈,卞相壹的“神之一手”,让棋盘之外的气氛却降至冰点。是的,新规是对柯洁的小习惯全面抑制,这次的比赛比不是棋力,而是各种的狡黠。对局结束,没有赛后惯例的复盘与交流,双方起身,几乎没有眼神的接触。这场本应是中韩顶尖智慧碰撞的盛会,最终以一种沉默且疏远的方式收场。这种不欢而散的结局,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其产生的涟漪,远超出了那一局棋的胜负,直接冲击了维系两国围棋交流的根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壁垒的筑起
那场对局之后,连锁反应迅速发生。中韩两国的围棋协会几乎在同一时间采取了行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参赛名单上,韩国外援的名字被集体移除。与此同时,韩国国内的围棋联赛也向中国棋手关闭了大门。过往那种中韩棋手在对方联赛中捉对厮杀,互为磨刀石的景象,一夜之间成为历史。这不再是棋手个人之间的情绪,而是上升到了两国围棋界官方层面的相互隔绝。一道无形的墙壁就此竖立,将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围棋国度分离开来,各自在自己的体系内运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围甲联赛的战事并未因此停歇。各个队伍的棋手们照常对弈,赛程紧锣密鼓地进行。年轻棋手获得了更多出场机会,队伍之间的竞争格局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赛事的赞助、媒体的报道、棋迷的关注,一切都维持着原有的运转轨迹。对于庞大的中国围棋市场和人才储备而言,缺少了韩国外援,联赛的根基并未动摇。棋盘上的黑白世界依旧风起云涌,只是棋盘对面,少了一批来自半岛的熟悉面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岛的困境
然而,场景切换到韩国,情况则截然不同。当通往中国参赛的路径被切断,韩国顶尖棋手们的收入来源立刻受到冲击。过往,中国围甲联赛提供的丰厚对局费和奖金是他们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部分收入凭空消失。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竞争环境的恶化。韩国国内的顶尖高手数量有限,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人在争夺冠军。胜负失去了悬念,比赛过程的戏剧性也随之下降。棋迷们打开直播,看到的往往是重复的对阵,结果也大多在预料之中,这直接导致了赛事关注度的下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关注度的下降,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赞助商投入资金是为了换取曝光度,当赛事的观众减少,赞助的意愿自然会降低。韩国的围棋赛事,就这样陷入了缺乏竞争、失去悬念、流失观众、减少收入的困局之中。曾经作为世界围棋一极的韩国,此刻仿佛成了一座孤岛,岛内的顶尖高手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相互消耗。这对于需要不断通过高强度对抗来维持状态的职业棋手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规则的枷锁
面对此情此景,韩国围棋界内部终于传出了愤怒的声音。一位韩国九段棋手,选择公开发声。他没有选择私下建言,而是直接面向公众,要求立即废除那项引发争议的《新规》。这个声音犹如平地惊雷,因为它直接挑战了韩国棋院当初的决策权威。这表明,规则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大到连体制内的顶尖精英都无法再继续沉默。他们亲身体会到了这套规则带来的窒息感。
这无疑是韩国棋院始料未及的。当初制定《新规》,其目的在于通过赛制的设计,确保韩国棋手在世界大赛中的晋级名额与最终的夺冠概率。这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防御性策略。然而,现实却给他们上了一课。这个本应锁定冠军的工具,却异化成了一根自我绞杀的套索,它锁住的不是冠军,而是韩国围棋的活力与未来。面对内部的呼声和外部的现实,继续固守这项规则,只会让这根套索越勒越紧。主动解套,重新打开交流的大门,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