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十大元帅叶剑英,似乎在大家的眼里他的战功寥寥,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他在文革后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魄力,但这些都是他在当选十大元帅后的作为,他之前有哪些功绩呢,又是凭借什么被评选为十大元帅的呢?
少年自有鸿鹄志
儿时的叶剑英是在学堂中度过的,做过武秀才的父亲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后来,叶剑英中学时期受辛亥革命影响,便立志报国,接受了启蒙教育的叶剑英,意识到封建制度必将瓦解,新制度必将取而代之。
目睹了劳苦大众艰难的生活现状后,叶剑英更是立下了济世救民的志向。20岁的叶剑英在和父亲从南洋回来后,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当时学堂有一位日本剑术教员,很是蔑视当时落后的中国。叶剑英十分气愤,心想拿着中国人的钱,却如此对待中国人,简直是耻辱,弱者赢不了尊重,实力才是真正的脸面。于是他刻苦训练,向傲慢的日本教员发起挑战,并击败了对方,对方佩服他的能力,就把自己的佩剑送给了叶剑英。
在中学快毕业时,叶剑英与校长有不和,认为校长的安排不合理,双方针锋相对又互不相让。校长放出狠话:不服我的管教,就休想在我的任期内拿到毕业证,而叶剑英则放声高歌出门去,留下一句诗歌:“自古英雄多出草莽,大丈夫何患文凭?”
护卫孙公于叛乱
而后叶剑英就跟着孙中山先生投身到了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并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驱逐桂系的军阀战斗中。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政见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陈炯明说广东苦于长期战乱,想要广东自治,暂息兵戈。而孙中山一直都是志在全国,无大国之平定,岂有小家之安宁?主张进行北伐,建立民主法制共和的国家。双方矛盾不断激化,趁北伐军出征之际,陈炯明率军攻打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25岁的叶剑英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将孙中山转移去了黄埔,待安全后才又护送回广州。
还没等到北伐军回来,叶剑英在白鹅潭水域附近就遭到了陈炯明的炮击,叶剑英淡定自若,边指挥部下保护孙中山所在的军舰,边带着机枪与对方交战,直到军舰安全通过。叶剑英担心陈炯明偷袭,便亲自带兵在孙中山住处附近巡逻,前前后后共经历了五十天左右。
此次事件,也让孙中山意识到军阀眼界太窄,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是靠不住的,要有自己领导思想的军队,在做出“联俄”“联共”的同时,决心创办黄埔军校,因为叶剑英的突出表现,廖仲恺希望叶剑英能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的副主任,负责军事理论教育。
叶剑英讲课不拘泥于课本,常常能深入浅出,生动地将理论知识传播给学生。学生们说他的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风趣,大家都很喜欢听。当时的徐向前,杜聿明等人见到他,也要毕恭毕敬地称一声教官的。
军校的生活严格紧张,叶剑英经常天亮就起床,亲自检查学生的军容军纪,内务情况,起居作息等各个环节。同时自我要求严格,以身作则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同为当时教官的聂荣臻说叶剑英是军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当时在黄埔的共产组织积极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叶剑英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当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后,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短时间没有回应,但他没有灰心,依然坚持着心中的信仰。
孙中山去世后,国共两党的矛盾也日渐激烈,甚至有两党学生斗殴的事件发生。在面对没有军队的共产党时,蒋介石国民政府毅然扣响了反共的扳机,4.12反革命政变发动,瞬间共产党活动陷入了危机之中,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华大地上,很多共产主义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
力救红军渡沧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的叶剑英深受蒋介石重视,本可以高枕无忧。但在他看来,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共产党的,三民主义救不了中国,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他不顾个人荣华与安危,毅然通电反蒋,这让蒋介石极为震惊,立即通缉叶剑英,并将其“永远开除”国民党。
“一生只为百姓谋,不爱乌纱不要钱。”的叶剑英在自身不利的情况下,再次申请入党,经过考虑,党组织正式批准叶剑英加入,叶剑英终尝所愿。
从此,叶剑英的人生的便和共产主义深深地连接在了一起,1927年南昌起义前,叶剑英获悉国民党要加害叶挺、贺龙等人,当即冒险找他们商量对策,最后决定让叶挺和贺龙的部队抓紧向南昌进发,这就让国民党军队扑了空,南昌起义终顺利爆发。
叶剑英在任第四军军官时,对部队进行改组,让这支部队成了广州起义的重要力量。12月11日,他与叶挺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打响,成了共产党创建自己部队的开路先锋。
1931年初,在苏联学习近两年的叶剑英辗转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等职务,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在长征期间,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的决定,还电令陈昌浩南下,企图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当时陈昌浩正在开会,于是电报无意间到了叶剑英手里,叶剑英看到电报后感到此事万分危急,于是迅速将电报内容告之党中央,毛泽东当机立断,率红一,红三军团北上,防止有不可控情况发生。后来毛泽东说,多亏叶剑英救了大家,周恩来评价叶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再为“国共”向联合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引起了广大学生,群众的不满,以致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处理此事。凭借对国民党方面的了解,加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利害,终于圆满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组成,叶剑英担任委员,负责协助周恩来进行军事统战工作,后来抗战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叶剑英的工作十分繁忙。他总是在第一线与国民党谈判,既要在中共代表团和长江局的联席会议,商讨军事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又要参加国共两党的各种会议,谈判有关共同政治纲领以及团结抗日、军队部署、资金安排等众多问题。
长江局还特别设立了“友军工作组”,与爱国统一战线上的民主人士商讨救国之事,在叶剑英长期的统战工作里,先后救出了许多被国民党监禁的革命同志。在“友军工作组”,叶剑英和周恩来先后接见了地方派系的代表,共商团结合作抗日事宜。
在谋求建立“民众动员委员会”“抗敌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团体上,叶剑英积极和各个战区长官负责人联系,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一类的工作。叶剑英还与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抗战中,海外各地华侨捐献了大量钱物,这很大程度上是叶剑英努力争取的结果。
后期,面对国民党的不断摩擦,叶剑英不断往返于各地,发表言论,“舌战群儒”驳斥国民党的污蔑,与中外记者沟通,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的事实,增强了共产党的影响,通过与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联系,扩大了反蒋统一占线。
推进军队现代化发展
1948年,华北军政大学组建而成,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他在教育方法,干部培养上,尊崇民主教学,以实战需要来锻炼教员,为国家输送了众多现代化军政人才。同时,他还领导参与了和平解放北平,《国内和平协定》,广东战役,华南剿匪,解放海南岛等事件。
新中国建立后,叶剑英主持全军训练工作,他强调训练要如作战,一切以适应实战和未来为主,力主把解放军建设成正规化,现在化的部队。
虽然叶剑英亲自参与的战斗并不多,并非像彭德怀一样横刀立马,也不是像林帅一样刀山火海。但他依然在自己的战场上临危不惧,把握着国家的脉搏,以果敢的抉择为新中国,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了谋幸福,谋未来。1955年,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叶剑英长期担任军队要职,他主张军事训练与军事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总结以往战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规律。重点抓军事科技建设,为我军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多方位的贡献。
粉碎“四人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文革期间,一向以儒雅著称,宽容大度,从不张口训人的叶帅,看到“四人帮”不断祸国殃民,叶剑英知道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叶剑英为了保护老干部,尽其所能,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严厉谴责打、砸、抢等行为。
有一次在怒斥“四人帮”打倒老干部和反党乱军的罪行时,拍桌子竟然导致右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经过激烈斗争,他主持制定的中央军委八条命令,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质问“四人帮”:“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想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文革期间,他几经沉浮,但本色不改。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抢班夺权,党和国家面临重大危机之时,叶剑英和党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据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又一次救国于危难之中。
随后,叶剑英排除阻力,力主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得出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使国家建设回归正轨,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致力两岸交流建设
人去已是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叶剑英一直致力于两岸建设,1983年成立黄埔同学会时,叶剑英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
1979年1月,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他还提出两岸要“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和“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的方针。
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又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项政策,建议举行两岸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这一谈话对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他还经常会见来大陆旅游、探亲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鼓励大家为祖国的统一和建设多作贡献。
叶剑英的人,和他的诗“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一样,个人荣辱放一旁,民族大业担肩上。他为人平和,但对大是大非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数次于危难之中拯救党和国家,是当之无愧的“保国臣”,是“一身肝胆英雄气,可抵枪头火色缨”的国之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