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诗人辈出,这数以万计的美妙诗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诗歌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人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更是成为后人读诗,赏诗,学诗的重要读本。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蘅塘退士精选的三百篇诗歌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顶级高手,也有刘长卿、贾岛、孟郊等后起之秀。
然而在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却发现作者把最后一首诗,留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有人说作者是谢秋娘,也有人说不是。
不过对于这首诗本身,向来评价颇高,其诗名为《金缕衣》,全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学之名诗 爱情之名句
全诗仅有二十八个字,含义非常直白,意蕴却非常深远。诗歌的主旨,可以用“珍惜时光”一语概之。
首句中,诗人劝人莫惜那贵重之物:
金缕衣为金丝编织的衣服,是华贵的象征,诗人劝君不要爱惜金缕衣,足见有比它更贵重的东西。
次句中,诗人劝人须惜这少年时光:
相较于金缕玉衣,少年的时光是更为珍贵的,因此诗人劝对方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短暂的年少时光。
第三句诗人以“有花”比喻爱情到来时:
爱情就像这朵刚刚盛开的鲜花,在它刚开始的时候,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大胆一些,不要犹豫。
第四句诗人用“无花”比作错过爱情时:
爱是天时地利的人和,就像花谢了之后便无花可折,当爱情错过的时候,也只能留下些许伤悲了。
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劝学诗词,也是一首十分大胆的爱情颂歌。
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比较轻松,就像是在听一首接地气的流行歌曲,因为有复沓回环的旋律,直白浅显的文字,一下子就能记住全部歌词。
主题之少见 角度之新颖
在《唐诗三百首》中,羁旅之思、送别之伤、战乱之忧、相思之情、景物之美等主题占据了大量篇幅,像《金缕衣》这般以“莫负好时光”为主题,有着劝学意味的诗歌并不多见,确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
以女子视角规劝,亦是本诗的不同之处。
古往今来劝学诗词并非少数,亦十分经典,比如: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人生无根蒂》
三更灯火同时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出自明代诗人钱福的《明日歌》
这些诗大多是从自我角度,或是以长辈视角,来劝慰他人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而《金缕衣》这首诗,显然是从女子的角度,来规劝她的意中人,为了明天更加美好,今天要加倍努力。
诗歌传达出的积极爱情观,亦富有新意。
诚然,从女子角度写诗,也并不是它的独创,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这首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及王昌龄的这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与诸如此类的闺怨诗相比,这首《金缕衣》它的主题没有拘泥于闺阁之思,离人之愁,而是着眼于未来,给人以积极奋进的力量。
布局之精心 排版之用心
关于诗词的排版布局,诗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
编者蘅塘退士按照诗歌出现的先后,按次序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乐府、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金缕衣》归为最后一卷,七言绝句中的《乐府》之篇中。
蘅塘退士在序言中说:
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编者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学习唐诗写作技巧的工具书,为他们提供诗词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起到教化作用,让他们从小立志高远,不负韶华,领悟可以受用一生的道理。
虽然他也肯定李白、杜甫诗歌的成就之高,精选了数十篇作品,却将第一首诗的位置留给了张九龄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同样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之作,写于张九龄遭到谗言攻击,被贬之后。他以花木自喻,表明自己的理想追求: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兰桂的高雅并非来自于隐士们,文人们的欣赏,也并非是为了求得他人的偏爱,而是他们的品性本身,正他自己,是非功过在己,毁誉任由他人。
《金缕衣》的前两句中“金缕衣”与“少年时”相对,诗人更倾向于后者,足见其立意之高;
后两句中“直须折”与“空折枝”相对,凸显时光之珍贵,可见其哲理之深。
在这反复吟唱的惜时之句中,亦可见此女子对意中人的情意之真:若不是因为爱,又怎会希望他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情、景、理交融的诗篇为始,又以它结束,更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