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鸦片战争开始,历经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的起义,到康梁新思潮在北京发起的维新运动,又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发动的多次起义,到黄埔建军兴北伐之师,一统中华。
即使是离我们最近的改革开放,也是遵循着这一路径,从广东深圳私人小作坊的星星之火到小型加工业的勃兴,再到证券公司的上市,广东都是作为排头兵,一路杀向北方。
随即,武汉汉正街的小商品市场的悄然兴起,上海金融外贸的巨轮走向深蓝,最终由北京一锤定音,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最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资本格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实行联俄联共的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依托这一支军事力量,联合各地方势力发动北伐,定都南京,政治中心南移,广东一时群雄竞起,其中以北伐时留守广州的陈济棠势力最大。
陈济棠是李济深和胡汉民的小弟,在留守广东大本营后,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利用蒋介石忙于军阀混战,无暇南顾之机,自30年代开始,将广东变为半独立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天王”,直到1936年,部下被蒋介石收买,方才结束了他统治广东的政治生涯。
陈济棠,字伯南,1890年出生于广东防城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防城紧邻广西,现在已被划归到广西。
他的父亲曾考中秀才,却总是在冲击举人的道路上铩羽而归,无奈地只能在乡间办私塾来维持家用,陈济棠6岁从父读书,16岁参加府试,名列第3而成为秀才,也算是个大文化人了。
可是,在那兵燹不断的乱世,读书的用处实在有限,而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后,陈济棠更是感觉没有了向上的通道,于是,他先去钦县警察讲习所学习,半年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开始学习军事,决心如班超那样弃文从武,打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邓铿,并在邓铿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然而,这位陈同学不是个读书的料,在军校中各方面都很差,连正步都走不好,一到有检阅任务时,他便被安排去打扫卫生,收拾寝室。
毕业时,同学们聚会喝酒,大家都看好成绩名列第一的梁安邦,这位小梁同学竟趾高气扬地说,“大家都毕业后肯定能够有很好的出路,唯独伯南,恐怕没有哪支队伍肯要哦!”
邓铿 陈炯明 李济深
伯南是陈济棠的字,受到这样的羞辱,他竟然也忍了,也有同学说,“大家不要小看陈济棠,他可能比我们其他人都混得更好。”那个姓梁的同学不屑地说,“伯南如果能够出人头地,我给他捧靴。”
多年后,陈济棠成为广东新军阀的统帅,而那位梁安邦却混得很差劲,不得已,便腆着脸来找陈济棠,一进门就自嘲道,“伯南啊,我给你捧靴来了。”
1934年陈济棠(左)、李宗仁(中)在广州阅兵典礼检阅台上
陈济棠微微一笑说,“往日的玩笑不必再提,你去交通团当团长吧。”梁安邦大喜过望,可是,陈济棠八年都没有给他升官,所以,千万不要瞧不起现在混得比你差的人,指不定哪天就比你混得好。
民国成立后,他从陆军小学转到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去广东地方部队当了名中尉,职务不断升迁,到了1920年,当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时,他立即加入,被任命为第一营营长,团长为陈铭枢。
蒋介石 陈铭枢 余汉谋
陈济棠是很能打仗的,他在与桂系军阀沈宏英的战争中立下战功,陈铭枢因为支持陈炯明被孙中山撤职后,他继任团长,后又升任旅长,同时也与桂系的李宗仁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以后在两广的纵横捭阖打下了基础。
大革命开始后,驻粤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陈济棠升任第十一师师长,东征时在关键之时救过蒋介石,并且,还与张发奎一起南征渡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使得国民政府终于实现了广东的统一。
陈济棠从心眼里对共产党有抵触,自然也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北伐开始后,他留守广州,在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的同时,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报告,内容是告诫蒋介石要防范共产党,及时处理,以免日后酿成大患。
蒋介石收到后,自然感觉陈济棠很对自己的心思,毕竟时机未到,故而隐忍不发,但对陈济棠的政治敏感性就高看了几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在南昌举行了起义,陈济棠对南下潮汕的起义部队进行围剿;当蒋介石开始削藩时,各路豪强纷纷起来与蒋介石开战,而陈济棠则坚决地站在蒋介石的一边,继李济深被扣南京后,陈济棠开始掌控广东的军政大权。
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他制定了《广东三年时政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民间现代工厂达到数千之多;平均50人就有一家商店,物价水平年平均下降2.5,购买力年平均上升12%,这速度真惊人。
陈济棠时代扩建宝华路工程
他新修公路一万三千多公里,全国排名第一,他主持还修建了横跨珠江两岸的海珠大桥,并且,还在海南修建了秀英港和秀英码头,之所以会起这个名称,是因为他的夫人叫莫秀英。
海珠桥落成庆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莫秀英在陈济棠的事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陈济棠所取得的成就,莫秀英有着一半的功劳,因此,她也深受广东人民的厚爱,被称为“广东之母”。
陈济棠 陈济棠
陈济棠十分看重教育,除了完善已有的学校外,新建了数十所省立和县立师范学校,创立了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和广州国医学院多所至今还有影响的高等学院,高薪聘请知名人士任教。
宣传公共卫生
在他的领导下,广东迎来了民国最大规模的发展,这一点是陈济棠对广东经济所作的最大贡献。广州的人口达到了112万多人,成为南方毫无争议的第一大城市。
陈济棠还联合广西开辟西南航空公司,打开国内多条航线,并且还开辟了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即广州至越南的空中通途,这也是在中国航空史上颇为精彩的一笔。
通过这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改革措施,他的军队也扩充到百万之众,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广州的黄金时代,陈济棠终于圆了自己南天王的美梦。
广州杂志《漫画界》描绘广州的新景象
胡汉民被蒋介石扣押在汤山后,作为小弟的陈济棠立即与汪精卫和李宗仁等人一起,结成反蒋同盟,然而,他自己也十分清楚,反蒋同盟的实力远不及老蒋,胜算太小,而且,即使胜了,在反蒋阵营中,他的地位根本排不上号,所以,无论胜败,对他都百无一利。
于是,精于算计的陈济棠又首鼠两端,一切以保存实力为底线,以保证自己能独霸广东为最终目的,所以,虽然成功地逼迫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但却一直对蒋介石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蒋介石复出后,陈济棠在强压之下,不得不参与了对红军的围剿,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蒋介石玩的“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可围剿红军,另一方面也可消弱粤军的实力。
为此,陈济棠是出工不出力,既对苏区进行封锁,又与红军签订包括停战在内的五项协议,即就地停火、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相互借路。
他同苏区进行大宗的贸易,从红军手上买了大量的钨砂,转手卖给急剧发展军事力量的德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同陈济棠的贸易合作,极大地缓解了中央苏区严峻的经济状况,根据史料记载,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苏区的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占苏区全部经济收入的七成以上
这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和养活十万红军,并以此抵抗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与“南天王”的经济合作是居功至伟。
红军长征时,陈济棠命令所属部队与红军保持距离地进行“追剿”,不但放开大路让红军通过,暗地里还给了红军大量的军需物资,以期红军不要进入他的辖区,不要给中央军以“追剿”之名而行攻粤之实。
当毛主席得知陈济棠对红军的态度后,心情大好,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需要强调的是,陈济棠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他对红军的同情,而是为了保存实力的最终目的,他通过钨砂生意,从德国换回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实力大增;而他给红军的资助,也是让红军尽快通过自己的防区,防备蒋介石吞并的重要措施。
1936年5月胡汉民去世,蒋介石与陈济棠的关系进一步紧张,于是,他联络桂系发动了“六一事变”,也叫做“两广事变”,他们以抗日为名,行反蒋之实,在全国抗日形势日趋高涨之时,陈济棠不合时宜的反蒋,迅速引起了一片混乱的局面。
发动两广事变的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
然而,南京政府对此早有防备,蒋介石一方面调兵遣将,武力威慑,另一方面大肆收买陈济棠的部下,离间桂系和陈济棠的关系,随着部下的反水,空军的72架飞机全部飞去南昌,归蒋介石所有。
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
当蒋介石宣布由余汉谋取代陈济棠后,陈济棠在众叛亲离的形势下,不得不宣布下野,跑到香港当了寓公,随着李宗仁和白崇禧发表归顺中央的通电,两广事变就此平息,而陈济棠对广东的割据统治随之终结。
蒋介石对他也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还派人对陈济棠进行安抚,这也是为了广东的稳定和防止两广再次联手,接着又封其为农林部长,以及两广台湾宣慰使等闲职,当作菩萨给供了起来。
1949年,陈济棠在宋子文的推荐下,任琼崖特区的行政长官,可随着薛岳等人的到来,与薛岳素有嫌隙的陈济棠又成为孤家寡人;当李宗仁意欲拉拢他,在海南建立新政府以同台湾抗衡时,陈济棠选择了拒绝,不久后便去了台湾。
与绝大多数来台的将领一样,陈济棠顶着一堆的闲职度日,1954年11月3日,陈济棠同他的老大胡汉民一样,突发脑血栓去世,享年63岁。
他生前给自己的评价是,半生无过亦无功,半世救人难自救。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接见陈济棠儿子陈树柏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儿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
陈树柏
在肯定陈济棠功绩的同时,邓公还提笔写下了鲁迅的一幅对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也算是对陈济棠当年助纣为虐的一种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