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集权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经常会不顾百姓疾苦、不考虑全局利益,颁布一系列只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的政策措施,这无疑会加重国内矛盾,影响国力发展,导致封建王朝走向衰败。各个封建王朝中,由于统治者的无知无能造成割地赔款、政权旁落局面的,在清朝末期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慈禧太后掌权期间,为了讨好和安抚帝国主义侵略者,割让领土大量赔款更成了家常便饭。曾经李鸿章还主张朝廷将新疆割让给沙皇俄国,幸好左宗棠及时出面分析出了其中利害,打消了慈禧的念头。
英国顺利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先进技术的带动下,英国的经济水平也直线上升,国力壮大之后的英国,就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殖民侵略。当他们成功将印度这只肥羊纳入自己囊中之后,就将贪婪的目光放在大清朝控制的领土下。由于华夏文明形成的比较早,而且之前一直是以地大物博的富有大国形象出现,所以贪婪的英国人早就想将自己的魔抓伸向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来了。于是英国人利用当时新疆境内各大势力混战,不少部族各自为政的特点,背后偷偷扶持一些实力强大的部族私自建立政权和朝廷对立,然后好趁乱拿下新疆。而当时已经强大起来的沙皇俄国自然不愿意看到英国独吞新疆,于是也开始对新疆下手,迅速攻占了伊犁地区,并准备进一步蚕食新疆领土。与此同时,日本此时也出动武力,对台湾发起攻势。
面对陆路和海路腹背受敌的局面,腐败的清政府内部,已经吵成了一片。主和派认为应该尽快进行和谈,割地赔款平息外国人的怒火;主战派则认为应该尽快发兵进抵御。但是主战派对于向哪里发兵,抵御哪一方侵略者,又发生了分歧。其中李鸿章为首的一派认为应该先将兵力集中起来进行海防,毕竟海陆在军事、经济方面的地位更重要,而且一旦占领台湾,再攻入内陆,就十分容易了。这个说法就连慈禧也认同了,她也觉得比起荒凉且人口稀少的新疆,沿海地区更重要。就在慈禧太后准备要将新疆割让给沙皇俄国时,左宗棠却及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内陆和海陆的防御同样重要,都不能放弃,但是先平定新疆内乱,然后收复新疆更加重要。
首先,将新疆境内的反动势力一举清除、并实施撤藩,这样可以将常年放在陕甘地区的兵力调往他处支援,同时还可以将常年花销在处理新疆叛乱上的军饷节省出来。其次,如果将新疆轻易让给了沙皇俄国,沙俄的领土就与其他内陆省份接壤了,他们很有可能会继续蚕食掉西藏然后直接打进内地,那时候,清政府就算想反抗,也来不及了。
听了左宗棠的一番理论,慈禧太后打消了先前割让新疆的念头,并下旨让左宗棠负责处理新疆相应事宜。对此,左宗棠并没有直接发兵和沙俄对上,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兵力方面,他严格挑选此次出征的人选,对于作战能力弱的,心怀抵触情绪的全部剔除出去,提高军队整体作战水平和执行力。武器装备上,左宗棠在战前将现有枪炮进行改造,尽可能的仿造德国军械进行优化。他还通过多种方法、多次从不同渠道筹集充足的军饷。为了保证战斗中粮草能及时进行补给,左宗棠还提前规划了粮草运送路线,在沿途修建了相应的设施,并且从不同渠道购买了大量的粮草。
等到所有准备工作的完成后,左宗棠率兵出关,准备收复新疆。他先是用最快的速度攻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乌鲁木齐,然后在当地组织农耕、畜牧,一方面安抚当地百姓避免动乱,另一方面也将乌鲁木齐作为之后战役的重要补给中心。在北疆,左宗棠带领兵将们展示出了势必要攻克新疆的决心和气势,在朝廷军队巨大的震慑作用下,南疆一些盘踞的势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后的交战中更是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左宗棠带兵消灭了。
看着凶猛而来的清朝大军,沙俄军队也感到恐慌,于是放弃了占领新疆的念头,默默退了回去。收复南北疆之后,左宗棠就上奏慈禧太后,建议尽快在新疆设省,加强当地管理,同时,在沙俄自顾不暇时,朝廷应该乘胜追击拿回伊利的归属权。
左宗棠虽然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朝廷懦弱无能,负责谈判的大臣全都胆小怕事,生怕沙皇俄国再次发兵攻打进来,于是不顾左宗棠曾经的劝说,还是在《里瓦几亚条约》上签了字,不但伊利没拿回来,还同意了大量的赔款。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急和清朝版图的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