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柴荣的重用,赵匡胤就不可能轻易地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在柴荣死后,竟然违背恩人柴荣的托孤重任,自导自演了“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柴氏的天下。赵匡胤的北宋处于乱世,他担心自己的恩将仇报之举遭到后人不休止的唾骂,于是厚待柴荣后人,以此来笼络人心,为对抗契丹和征伐天下积蓄力量。
(一)由于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赵匡胤得以步步高升
赵匡胤生于后唐年间,准确的日期是公元927年3月21日。后汉隐帝时期,君臣猜忌特别严重,大将郭威领兵在外,全家老小却被皇帝杀害,此时赵匡胤也在郭威军中效力,亲眼目睹郭威“黄袍加身”,灭亡汉建立周。郭威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后,赵匡胤也因追随郭威而受到表彰,得到一个东西班行首的官职,被授予滑州副指挥使。不久,赵匡胤又成为郭威养子柴荣的手下,柴荣是开封府尹,赵匡胤是开封府马直军使。
郭威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加上养子柴荣(已改名郭荣)很优秀,所以郭威最终传位给柴荣。公元954年,柴荣登基,立马提拔老手下赵匡胤担任禁军统领,这个禁军是皇帝亲兵,相当于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可见柴荣对赵匡胤多么重视。
柴荣刚继位的时候,许多强敌虎视眈眈,引兵来犯,其中北汉军队来势最凶。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柴荣手下有个叫做樊爱能的指挥官率先畏敌逃跑,赵匡胤见势不妙,带领少数亲兵冲杀过去,北汉军队被打得大败,赵匡胤左臂被流箭射中。
此次军功,让赵匡胤荣升殿前都虞候。956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大败南唐军队,回来后,就被柴荣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官位一路飙升。第二年,赵匡胤再次跟随柴荣打败南唐军队,平定淮南,南唐的国主李璟计谋高官厚禄离间赵匡胤和柴荣,但最终失败。959年,五代第一明君柴荣在收拾了南唐后,准备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担任部队统领,大军兵不血刃攻占多个关键隘口。
正当柴荣将要建立不朽功勋之时,天妒英才,柴荣莫名病重,临终前提拔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嘱咐赵匡胤等人好好辅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如果没有柴荣这个伯乐对赵匡胤的重视,赵匡胤也终将落得个不逢明主的遭遇,所以柴荣是赵匡胤最大的恩人。
(二)柴荣的富国强兵成为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基石
柴荣虽然在皇帝这个位子上只干了短短的5年,但他澄清吏治,重视人才选拔,修订刑律和历法,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和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柴荣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这在五代乱世是非常难得。
柴荣的一生都在围绕富国强兵这四个字,当国家富裕且整军练卒取得一定成效后,柴荣便开始征伐四方。柴荣先是夺取后蜀的秦、凤、成、阶4州,然后又打败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最后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柴荣治理下的周是五代中最强的存在,赵匡胤取代周建立宋,朝代名字换了,但国家本质和实力都没有变,而且赵匡胤继续实行柴荣的治国理政方针。
(三)赵匡胤厚待柴荣后人,是为了政治利益最大化
英明一世的柴荣活着的时候,肯定无法预料赵匡胤会取代周建立宋,不然怎么临终托孤给他。赵匡胤背弃柴荣的嘱托,是不得人心之举,虽然他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又有多少人认可?后周当时有许多封疆大吏都是深受柴荣皇恩,听闻赵匡胤做出如此悖逆之举,定然是愤怒不已,恨不能啖其肉。
赵匡胤为了更多人能够支持自己,更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成为后世唾弃的对象,才做出厚待柴荣后人的决策,柴氏在宋朝世代为公爵。又或许赵匡胤此举也是为了弥补对故主柴荣的亏欠。总之,赵匡胤厚待柴氏是实现了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赵匡胤对柴荣后人采取斩草除根的举措,可能会导致昔日深受柴荣皇恩的那些封疆大吏,群起反抗赵匡胤的统治,到时候契丹南下,宋大概率成为第二个后晋了。